电影院里明明暗暗,笑声不多,但是特效足以让人目不暇接,我同身边好友说:“这个西游记,特效这样好看,可是小孩子看了,怕是要哭。”
每一个绚丽的场景之后都紧接着暗黑系的恐怖元素,上一秒游乐场的幻境中下一刻就是毁天灭地,幼年不懂,以为西游记不过是猴子送和尚取经打打杀杀的故事,后来才晓得,那些佛法中扬出来的人性之光,背后也曾是巨大的漆黑。
结构篇
但凡大家之作,都有些任性,既能低眉俯首逗你笑,也能给你两耳光。
影片的开头唐僧的驱魔人团队沦为卖艺杂耍,不痛不痒的表演被观众群嘲,小露几手的表演则是飞沙走石,观众们作鸟兽散。片头的一小段看似荒诞无厘头,实际上就是给影院各位提个醒:这部电影是给您笑的,是取悦您的,但也不全是,我们做戏的,自然是有真本事的,您懂,便会心一笑;您不懂,是您境界不足。
调子定好了,这才慢悠悠往下说故事。
以前我们总用“无厘头”来定义星爷的电影,在“夸张、讽刺和自嘲”的设定中笑到飙泪,而在《西游记·伏妖篇》中,我看到的除了一些笑不起来的梗儿更多的是套路与反套路的对弈。下面只挑两个我感兴趣的点进行详述:
你的想法,若你不说,没人能懂
在许多影视剧中,主角不方便讲出口的话总有一个配角替他告诉相应的人:“他其实·······”用于化解误会,消除矛盾,解开心结,而这部电影中却只有唐僧自己干巴巴的言辞:“悟空啊,为师是很疼你的”,说完内心想法,装逼地来一句:“但是我低调,我不说。”无端让我想起“你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的吗?”的孔乙己,徒增尴尬。
可这尴尬也正是现实生活的写照:真正的生活中,没有人能够是你的腹中蛔虫,没有人能够真的愿意掺和你的是是非非,看破不说破成为一种常态,你自己的低调与不说也只是缓解了尴尬,但是拉远了距离。
我们的心声,要么湮没,成为阻隔在你与想要对话的人面前永远无法识别电波;要么传递,自己却沦为世界的小丑,先说的放下颜面自尊,不过赌上一颗真心,渴盼柳暗花明的回应。
你的真情,若是别人眼中的套路,你自己还要不要当真?
在许多起承转合的剧情中,总有一些煽情桥段撕心裂肺,演员投入其中,但是观众无动于衷,就像这部影片中唐僧对孙悟空下跪道歉一处。
唐僧自扇耳光,真真切切换来孙悟空回头相扶,沙僧淡淡道:“师傅真是危机管理学的高手······”
看客便不再沉溺于尴尬的煽情中了,恍然大悟:嗯,原来都是套路。
但是,这世上,哪有什么真正的套路呢?
常言道: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的人心。
愿意用你喜欢的方式对待你,你觉得是套路,不过是我用真心摸索出来的只为你设计的圈套罢了,没有真心的人,其实是连套路都吝啬的。
许多事,旁观者清;许多事,旁观者最不清。
人物篇
唐僧
每一个不同版本的西游衍生作品中,总有不同的唐僧:坚持的、固执的、善良的、讽刺的、懦弱的、动情的、唠叨的······但总逃不过一个印象:修行的。
也曾在小时候不解让一个凡人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时,如何在路途开始之时就确认他心性卓绝?
这里的唐僧给了我答案——他一夜未眠以后在去比丘国路上的狂奔,要带歌姬小善一同上路,他说:我只是一个凡人。
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这便是成佛路上的修行了。
这是一个有着嗔痴怒怨的唐僧:他爱慕虚荣,也在梦里幻想金光加身;他镇不住三个徒弟,所以色厉内荏,却惴惴不安;他想降妖伏魔,却没有本事,每一次都只能自己狂找台阶;他吃斋念佛,却在心头给段小姐留下了永远的明月光······他只是一个矛盾无助却不得不往前行走并苦中作乐的凡人。
他是芸芸众生的代表:上天偶尔让我们尝到甜头,但是更多时候我们在泥淖中,没有时间痛苦,只能跋涉向前。
八戒告密,他懂得了:有时候我们有同路,也相互扶持,但是也有貌合神离,不过短暂目标相同,要学会不动声色;醒时抱佛,他晓得了:有时候我们以为朋友直达心底,但是长夜寂寂,各自安睡,也只能佛语问天;小善成灰,他明白了:有时候我们以为爱情敲门,也不过是镜花水月,空照一影;比丘奇遇,他了悟了:有时候我们以为峰回路转,春风得意,也不过是陷阱前的花团锦簇,万不可得意忘形。
所以,就只能试着降妖——降伏自己内心的魔障:与这个世界和解,与同伴继续扶持,爱的人永存心中,走着一条不能回头的路,再次做一个乖孩子。
他是唐僧,他存在于每一个即将长大的人心中。
九头金雕
童话故事里的正反派角色,非黑即白,长大以后才懂得有一个词语叫做立场,长大以后的悲悯,才是真正的灰色地带的妥协。
比丘国中我最初以为是红孩儿的游乐场,后来才晓得红孩儿只是九宫真人的傀儡,所以,这个真正梦幻的游乐场,源于片中最大反派的内心——九宫真人的“随心随性大法”,她才是这个影片中最大的孩子。
她藏愚守拙:明明法力滔天,却在唐僧到来时故意用一些假把戏隐藏实力;她精于人心:师徒四人每个人的弱点都为己所用;她手段高明:将红孩儿为己所用,将比丘国玩转;她心性颇高:化作原形的最后一刻,她问佛祖,你可曾在意过我一眼?
不过执念,不过走火入魔。
古印度教讲究苦修,但是在传入中国后有一段时间发展为禅宗,讲究“心外无物追求本真”,但是九宫真人参的“随心随性大法”确是本末倒置的野狐禅。她以为自己能够通过所谓的证明受到佛祖的认可,自己的一套禅法就是终极奥义,但,为了得到认可的种种,皆不是随心随性啊,自己都背离自己本心的做法,是想要引起注意的小孩,而不是真正的在意事物本身的态度。本质剥离的野狐禅,动机不一的假论调,九头金雕给我们论述的是一个假而空的“随心随性。”你可曾为了一个执念,假装随心随性?
九头金雕的失败是童话王国的终结,师徒四人又有了再出发的理由,嬉笑怒骂的一路似乎打开心结放下心魔,那个激发你心头欲念的大魔头,终于被降服,你战胜她以后,终于老僧入定。
但是,深夜袭来,你会不会感慨,她才是最懂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