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为你讲述的书是《深度工作》。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明明上班己经非常忙了,但工作总还是干不完,一年365天无休息也干不完,还是要加班。明明看似简单容易复制的竞争对手,却总也学不到、做不到;明明想像成功人士学习,却总也找不到合适的方法。
这本《深度工作》说明了以上这些难题的原因。书中讲了从古到今深度工作是成功人士必备的一项核心技能,深度工作创造岀独特的价值别人根本无法复制。本书给还给出了培养深度工作的方法:详细介绍了4种深度工作模式及培养深度工作的3大准则。
远离浮浅工作。面对碎片信息化时代,践行深度工作,就会活岀专注的人生、别人无法复制的人生和成功的人生。
本书的作者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卡尔.纽波特。他不仅是畅销书作家,还是一位人气博主。他创办了美国最受欢迎的博客“学习黑客”,破解了工作和学习领域的成功模式。他是深度工作的十多年的拥趸,是个熟练的深度工作者,他是深度工作的创导者和推广者。
接下来我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为什么古今往来深度工作是成功人士必备的一种技能;第二部分,为什么深度工作能力非常重要;第三部分,如何培养深度工作?
.
第一部分
先来说说第一部分:为什么从古至今深度工作是成功人士必备的一项核心技能?
为什么说深度工作是成功人士必备的一项核心技能。有三个原因。深度工作是21世纪的超级力量,深度工作是核心货币;深度工作是家庭幸福生活、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
深度工作是指在完全没有被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的职业活动。可以把一个人能力推向极限,所以它所创造的新价值,很难被复制。它被称为21世纪的超级力量。
工业经济时代,只有小部分技术工人和专业人士需要深度工作。信息时代的来到来。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知识工作者,深度工作也就成为了核心货币。
浮浅工作既不要求很高的认知水平,也不要求高强度的智力投入。它们操做简单,容易被复制和替代。想要在社会经济中保持价值不被淘汰。只有深度工作才能立足新时代,才能实现家庭和事业上的成功。
从古至今一些重要人物和成功人物的生活。深度工作在他们身上普遍的。
比如我国古代的很多皇帝,每年都会有几天甚至几个月的闭关修炼的习惯。闭关之后是为了进行更好的深度工作。
再比如文中提到的微软首席执行官比尔.盖茨每年都要进次两次“思考周”。比尔.盖茨的特质就是专注力,他在一个学期取得了创收了10亿美元传奇故事。比尔.盖茨成功故事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就是他的超乎异常的深度工作能力。
书中还提到了作者卡尔.纽波特自己。作者2012年才有了人生中第一部智能手机,这部手机还是妻子下的最后通牒:儿子出生之前,一定要买一部可以用的手机!作者卡尔.纽波特十年中他一方面一直培养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因为深度工作他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十年中他出版了四本书,他还获得了博士学位,他在同行评审学术文章发表非常频繁,他还成为了乔治城大学终身教授。别人在加班,而作者只工作到下午五六点。回到家里,他几乎不碰电脑,尽情享受家庭生活带来的“无聊的乐趣”。
好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一部分的内容,在第一部分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深度工作。知道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知识工作者都要拥有深度工作这项技能的原因。第一部分还讲了深度工作这项核心技能给我们带来的优质生活。不过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对于“忙碌代表生产力”的这一错误固化思维,而忽略了深度工作能力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部分。
.
第二部分
为什么深度工作能力非常重要?那我们来深入探究下:
深度工作能力是有价值的。拥有深度工作能力能让我们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成为行业中的不可复制的精英。
不过深度工作并不容易做到,是少见的。为什么呢?因为当今商业世界的潮流大大降低了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作者在文中还提到了“最小阻力原则”,用来形容股票中的价格浮动与阻力的关系。这个原则最早由投资天才杰西.利弗摩尔提出的。他是美国20世纪早期最有影响的一位证券交易商。说的是人在做事过程中总会本能地选择一个阻力最小的简单的工作开始。
比如回复邮件、回复短信要比写一份合同简单的多。我们往往会先回复电子邮件、回复短信。心里明明知道合同需要大量时间去完成,但总是被看邮件、回邮件等等这些浮浅工作影响。一天下来,合同一个字没有动。最后完成也是靠加班或者拖了又拖。
根据最小阻力原则,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做简单、低效、低价值的工作。等到重要工作时,注意力就很难集中了。对于不同难度和类型的任务,人脑内有不同区域和机制进行处理。但无论哪种机制,当你不断切换注意力目标时,大脑的处理能力都会降低。
再比如你刚刚在网上刷了搞笑视频,马上又给客户回复洽谈合作意向。你的头脑其实仍然出现在搞笑视频画面上。洽谈合作意向事情虽然重要,可这时候心里会觉得难,一时间根本进入不了状态,心里又想着上网再刷刷视频。时间一久,回复洽谈合作意向的时间又要住后拖了。
除此之外,我们过去的错误认知也会导致我们无法深度工作。我们经常会听到朋友说:忙不忙?忙点好啊,就怕不忙。忙代表着有事干呀,等等……好像越忙碌越代表能干,加班成了努力工作的象征。其实不然,忙碌不代表生产力,时间才是第一生产力。
深度可以匠人也可以智人,深度的人生是美好的。所以深度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
好了,我们再来总结第二部分深度工作重要性的内容:开始讲了为什么深度工作有价值,中间讲了造成深度工作少见的两个重要原因,最后又从神经学角度开始,之后转入心理学角度,又从哲学角度做了总结。全方位多角度详细论证了深度工作的意义。
深度工作这么重要,普通人能做到吗?书出给出培养深度工作能力的方法。
.
第三部分
如何将培养深度工作能力?培养深度工作能力掌握以下3大准则:远离社交媒体,深入深度工作;拥抱无聊;摒弃浮浅。
下面先来讲讲第一准则:远离社交媒体,深入深度工作。
远离社交媒体,深入深度工作第一步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随时能够保持专注。比如,我早晨起来,状态是最好的,但我老公却在夜深人静时状态最好最专注。我们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职业特性及个人的时间、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让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让专注状态最佳化。
那深度工作模式有哪些呢?作者根据职业特征给出了4种工作模式的建议:
第1种是记者模式。记者模式就是在日程安排中可以随时进入深度工作状态。记者模式并不适用于深度工作的新手。这是个最难的深度工作模式,适合极少数的特殊人群。书中例举了一个名叫沃尔特.艾萨克森的记者深度工作的案例。他在当记者的时间里,除了到各地去报导,他还完成了一本900页的书稿。
第2种是节奏模式。节奏模式是把深度工作融入到生活中的最普遍的方法。节奏安排者通过日常微习惯支持深度工作。特别适合初学深度工作者。如果你是深度工作的入门新手,作者建议采用节奏模式来培养深度工作能力。
可以每天给自己定一些微习惯。比如我身边的何成兵老师他每天早上固定的时间阅读、运动、冥想三件事。形成了他的三件事节奏,他用的是节奏模式。
作者在书中还举了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他也是利用节奏模式来深度工作的,他要求自己每天创作10页,每页写400字,他形成了每天4000字的的写作节奏。
第3种是双峰模式。双峰模式要求把个人时间分为两块。把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完成浮浅工作。这种适合普通上班族或者有固定时间的教师或自由职业者。
书中例举了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教授亚当.格兰特用的就是这个双峰模式。他安排工作的时候,以年为单位,将教学工作集中到秋季学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保证学生随时找到他。但在春夏两季,他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工作,不接受任何打扰,没有人能找到他。
.
第4种是禁欲模式。禁欲模式和外界是完全隔绝的。这种适合自律的自由职业者。
比如作者在书中讲了科幻作家尼尔.史芾蒂芬森。史蒂芬森用的就是这种禁欲的方式。他用禁欲深度工作模式进行他的文学创作,获得了诺贝尔奖。
以上4种深度工作模式根据自身因人而宜。没有哪一种绝对正确。就我个人而言。根据我的职业和个人偏好,比较适合双峰模式。
.
选择适合的工作模式之后,接下来要在日常工作中变成重复,久而久之内化成一种高效正确的习惯。
不管你在哪里工作,你一定给习惯设定一个具体时间框架。有意识地在固定的地点和固定的时间习惯化、有意识地让你的习惯有规则、有流程。有意识让你的习惯确保大脑在运转。
书中讲了达尔文在雕琢《物种起源》期间的深度工作习惯。达尔文每天早上7点准时起床,然后去散一会儿步。然后他会独自用早餐,从8点到9点半在书房工作。之后的一小时用于拆阅前一天的信件,而后从10点半到中午又会回到书房工作。经过这样一段工作之后,他会沿着既定的路线从花房开始,沿房周围的路走圈,深入思考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想法。直到想出满意的答案他才会停下来,宣告达尔文一天工作的结束。
不要笑达尔文的奇怪习惯。每个人深度工作习惯都不同。打磨自己的深度工作习惯,让大脑进入专注状态。培养出高效正确的习惯,对深度工作效率会起很大作用。
刚才讲了培养深度工作第一步要有适合自己深度工作模式和习惯。接下来讲培养深度工作的第二步是要最大程度利用好自己深度工作的习惯。
那怎样最大程度利用好深度工作的习惯?书中给了以下3个策略的训练:
首先是在日常工作中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
人们通常会从分心中拿出部分时间来专注。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比如如果每周只保证一天的健康饮食,其它时间暴饮暴食,那就很难变瘦。把一整天的分心尽可能变为一整天的心智训练。这个策略背后基本理念是非常简单的,实践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总之,想凭借深度工作成功,必须重新排自己的大脑,清除令人分心的活动。
其次是在日常工作中要像罗斯福一样,不断寻找高强度深度工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去一次次冲锋去抵抗。
这个策略就是把需要专注的强度超出大部分知识工作者的舒适区。随着高强度一次次体验,对专注的理解也会改变。几个月下来,抵抗力增强,专注力也随之增强。
.
然后有成果的冥想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专注力提升。不过如果方法不对,努力想了很久却不会有结果。要注意避免小心分心和原地打转,避免深度思考难题。对一个思考难题进行深度思考是需要架构的。有了架构的方法,一步步执行这个程序,最终形成了一个提高专注能力的高强度健身流程。
最后要像经商一样执行。商人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目标感,为了赚到钱,商人会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最关健的目标上。非常有目的性。那如何像商人一样执行?
比如要把关注点放到最重要的事情上。一定要有一个能够燃起欲望的极端重要目标。
书中作者设定的极端重要目标是在未来一个学年里发出去5篇高质量的同行审评论文。这个目标是一个既能带来教职评估的回报,又是作者之前没有做到的,这是一个可以带来稳定的热情的目标。
比如还要设置极端重要目标。要抓住引领性指标而非滞后性指标。滞后性指标代表一件事情的最终结果。最终结果没出现之前,你是不知道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的。所以无法调整行为和策略。反之引领性指标就不一样了,它是衡量最终目标的前期目标,如果发现某一目标没有达成,可以及时调整行为和策略的。
书中作者说的以前关注的是每年发表的论文数,这是滞后性指标。这些目标对日常行为缺乏影响。而引领性指标就不一样了。当作者关注深度工作之后,抓住引领性指标,让每一个指标都与作者日常有了关联。多或者少一个小时的深度工作时间立刻显示。可以及时调整作者的日常行为。
关于引领性指标和滞后性指标的区别本书还列举了面包房的例子:接受免费试吃样品的客户数量就是个引领性指标。而接受购买后的客户数量的满意度就是个滞后性指标。试吃客户的数量越多,对实现最后的滞后目标就越有帮助。期间如果发现了问题,还有机会和时间来调整。
再比如还要设定一个简单有效的计分方式。定期回顾。
确定了极端重要目标之后,我们还需要衡量一下自己的完成程度。统计好深度工作在通往目标所投入的时间。设置一个计分板和一个简单计分方式。定期回顾自己的计分板,分析未完成深度工作的原因。可以不断调整日程计划,实现达到引领性指标就非常容易了。
讲到这里,培养深度工作第一准则第二准则讲完了,现在讲下培养深度工作的第三准则。第三准则讲的是减少整体工作时间和设定不工作截止日期。这里你可能会有疑问,每天工作多到要加班,减少工作时间,那工作不是堆积成山了吗?
书中作者举了个例子:2007年夏天,软件公司37SignaLS做了一个实验:将每周5天工作制缩短成4天,尽管工作日少了一天,但是员工似乎还可以完成相同的工作量,更诧异的是那4天内员工并没有疯狂加班,而是正常工作8小时。CE0杰森.弗里德说:很少有人能做到一天工作8小时。在各种会议、干扰、网页流览、办公室政治和私人事务的一个普通工作日里,能够专心工作时间有助于挤压出更高的效率。如果每个人都只用更少的时间完成任务,他们就会更加尊重时间,人也会变得珍惜时间,就不会把时间花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于是他们的这项改革变成了永久政策:每年5~10月,他的的员工只需从周一工作到周四。其真正原因在于工作时间减少主要是集中在浮浅工作而不是深度工作。因为深度工作没有减少,所以重要的事情仍能完成。
作者把这种将日程固定产出更多价值的能力叫做固定日程生产力。
本书作者卡尔.纽波特五点半后不再工作。他实行固定日程生产力己经有6年了。居然在2011年和2014年这段时间发表了大的20篇专业论文。还赢得了两个竞争激烈的奖项,出版了一本非学术的书。本书作者做为学术圈是里新晋升教授中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简直是个奇迹。
事实上减少工作时间、设定一个不工作截止时间。这种方法会让我们在选择时有所侧重,自觉减少无意义的浮浅工作时间。不但不影响工作,反而更容易专注有生产效率的深度工作了。
好了,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第三部分内容。第三部分内容重点讲了培养深度工作的3方法:远离社交媒体、找到自己深度工作的模式;内化成高效正确的习惯,最大程度利用习惯;减少工作时间、设定不工作的截止日期,自觉减少无意义的浮浅工作时间。
.
总结
我们来回顾本书的全部内容。
第一部分讲述了深度工作含义和深度工作是当今社会不可复制无法替代的一种核心技能。
.
第二部分先是讲述了深度工作的价值。然后重点剖析了大部分人无法深度工作的两个原因,一个是投资天才杰西.利弗摩尔提出的“最小阻力原则”,另一个是忙碌代表生产力的思维定式和观念偏差。最后讲述了深度工作的意义。
第三部分先是讲述了远离媒体,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把深度工作变成固定的习惯和规则,内化成高效正确的习惯。给自己找一个能燃起欲望的极端重要目标,像商人一样去执行。然后又讲了不要不断分心,要不断专注、要像罗斯福一样工作、在成果的冥想时要深度思考、小心分心和原地打转。最后讲了减少工作时间和截止不工作时间是掘弃浮浅的有效方法。书中还列举了成功案例。
总体来说拥有深度工作这项校心技能,并将这项技能内化为工作生活核心的人,将会拥有深度的人生,将会取得不可复制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