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都说人生如书,经历越多,书页便会愈加的泛黄卷曲,书中的内容也就会解的更为透彻,人生自然会愈加完美充实。
每个人都必会经历人生的四大阶段: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当然你也会有很大几率只经历三个阶段,那是因为缺失了童年。现如今,奥数班、舞蹈班、英语班等各类补习班层出不穷,巨大的精神压力早早的便使他们丧失了赤脚戏水、爬树捉虾的童年乐趣。因此,我有些许同情他们,毕竟我经历了我最美好的童年。
七岁之前,我一直待在农村老家,那时,家家户户有着复制粘贴般相似的生活状态:每天早出晚归,鸡鸣下地,月起归家,单一却快乐。到农忙时,母亲没办法将我与庄稼兼得,她便在下地干活时,把我放在田间地头的老槐树下,扔两包牛奶,塞几袋饼干,自己则毅然决然的走向炎炎烈日下的黄土地。我经历过许多城市孩子所没有的体验,我细数过麦苗的叶子比韭菜多,我感受过那天鱼池的阳光是多么温软,我也被爷爷挥起铁锹时反射的阳光刺着了眼。我的童年是幸福的。我想念躺在屋顶数星星的时光,我想念爷爷给我糖的黏甜,我更想念那再也回不去的童年时光。
渐渐地,我长大了。我开始为学习成绩而担忧,为老师布置的数学题而发愁,为教室墙上的成绩单而提心吊胆。母亲也一改儿时对我的宽容,换上了在我耳边满钵的唠叨和手边常备的竹棍。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脾气:顶嘴、赌气。我一直在这样的状态下,度日如年似的过着我的青年生活。后来,慢慢地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也不负众望的考上了一所大学。本以为全新的生活即将来到,可谁知一切才刚刚开始。大学里的一切与高中时所想象的完全不同“三四千平米的校园呢、风景如画的小公园呢、上床下桌的寝室呢”一切都成了虚幻的泡沫。就这样,带着破碎的梦过起了我糜烂的大学生活。本想我的大学四年可能就会这样荒废地度过吧,可幸运的是,我遇见了他们,记者团的伙伴。“写稿、编辑、校对、发行”,整日的忙碌让我在闲暇之余也体会到:原来,这才是我的大学生活。
这,还有一个家。
就这样,我的青年生活也即将步入尾声。我期望着,在这最后的青年时光里,让我再疯狂一次,为了心中的梦再拼搏一次。毕竟,时光终究会如白驹过隙般消逝不见。
有了童年与青年的经历,我有时会想:自己的中年和老年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夹着公文包,拼命的挤上已经人满为患的公交车,在包子味和汗腥味夹杂的空间里无感的待上一个多小时,只为能在八点之前赶到公司,省下那因迟到而可能被扣掉的奶粉钱。一到公司,便麻木机械地做着属于自己范围内的工作,中午随便吃份盒饭,便又继续重复着上午的工作状态。
这便是工作的一天。
晚上回到五十平米的小屋,看着自己的爱人与还不到十个月大的孩子,心里有了一丝藉慰。吃过晚饭,逗孩子玩一会,便躺在床上想着明天的工作与孩子的未来。或许,只有在这时,才能真切地体会到父亲当时的感受。原来,自己的成长也给父母带来了如此多的不易,深思无果,不禁从内心升起一股深深的挫败感。
这会是我的中年生活吗?我不知道,因为它还处于未知。我见过太多的平凡,而我却不甘平凡。有时我会想,不凡也是建立在平凡之上,没有平凡的积累和铺垫,哪来的他日的耀眼不凡。
慢慢地幻想着……
不知不觉,已年过半百,步入老年行列。我坐在老年公寓的房间里,透过咫尺方寸的窗柩,望着高楼后被映红的那片晚霞……(摇了摇头,这不会是我的老年生活)我希望:我可以重新回到童年的村庄,坐在竹椅上,望着麦田里的夕阳,深深地抽上一锅爷爷用过的老烟袋。当我的孙子问起麦苗和韭菜的区别时,我可以慵懒的笑着说:都长在地里,自己去看;也会在农忙的时候,带月荷锄归。等到下晌之后,在街上吃一笼肉包子,喝一碗豆腐脑,与在座的老伙计们闲聊些趣事“老李的闺女嫁给坡上的老五了”“老张家最近又要上楼板,真阔气嗨”……哈哈一笑,便随尘烟散尽。
这便是我真实的前半生和虚幻的后半生。
已经定的不可再改变,可未来的还在继续,我想用自己的双手去打造一个我想要的未来。等到回首之时,也可自豪的写下我平凡却又不凡的一生:多彩的童年,无悔的青年,拼搏的中年,幸福的晚年。
我们都会在经历中成长,在成长中蹉跎,在蹉跎中活出勇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