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供给侧改革”成为网络热搜词汇,那么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又是什么?学校是提供教育服务的地方,学校的主要产品就是课程,确切的说你想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教育,就要提供什么样的课程。教育部提出要培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素养的培育需要课程,课程的落地与实施需要课堂,因此提高课堂的效率和品质成为每个学校每名校长所要关注的最主要的问题。
课堂构成的三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还包括教参、工具书等一些辅助资料和手段),组织课堂教学有三种样态:教师带着教材走进学生、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教材、学生带着教材走进教师。第一种模式多是关注教师的教,教师讲的是否精彩,是否到位;第二种模式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学生学的怎么样,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第三种模式属于更高层次,更加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思维,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问题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水平,注重课堂生成。三种模式姑且不去评判孰优孰劣,单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我们倡导更加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生”。教学是基于学生的教学,是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和生命健康成长的教学,作为教师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需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和教学。
课堂是我们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作为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副校长、教学主任等教学干部,要高度关注课堂和教学过程。何谓一节好课?不同的教育专家和学者给出了不同结论和判断,这些结论和判断中包含着一些共同的内容:一是课堂目标达成度如何。很多课老师稀里糊涂,学生也不知所云,讲了45分钟也不知道究竟在讲什么,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不知道通过这些节课要达成什么,目标不明确导致课堂不清晰。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必须要有相应水平要求,借助某些条件可量化,可测量。比如“五分钟内完成投篮球20个”,“在中国地图中能够精确指出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等。二是学生参与度怎样。课堂需要提问,需要学生主动发问,撬动学生思维,对于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曾经听过一节课,教师的提问达到56次,仔细分析,发现其中很多问题是都很随意,没有任何意义。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学生思考才能回答,不假思索就能回答,说明问题过于简单,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认真思考学生也回答不上来,说明问题过于复杂,所以课堂提问一定要认真研究。高效智慧的课堂,一定会有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及时性的交流的辩论,一节课教师没有任何问题,学生没有任何问题,教师教的都会了,学生学的都会了,有可能是问题最大的课堂。
听过一学期的听课,一学期的课堂观察,发现我们的课堂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有些教师还是观念相对保守,对学生不敢放手,对于学生已经会了的知识,讲了又讲,课堂中步步搭台,学生就像一个被牵着线的木偶,一旦没有了这根线,这跟绳,学生就会迷失。有些教师在尝试课堂改革,尝试小组合作教学,但是还没有成熟的经验,校长将下学期课堂教学主题定位于“课堂落实与达标”,实属必要。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教学成绩不理想,与老教师相比有差距,所有的问题都在于课堂呈现,在于对于学生的关注不够,要寻求突破和改变,就要从课堂开始,借用程红兵校长的一句话“每天改变一点点,就会有一点点的改变”。
改变,从课堂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