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第一」3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嘴里花言巧语,脸上和颜悦色,这种人多半没安好心”。
【注释】
“巧”,此处意为机巧,即机谋诡诈之意。如《庄子·天地》中的“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巧言”,即花言巧语。
“令”,善也。“令色”,即和颜悦色,此处是指用谄媚和悦的颜色取悦于人。
“鲜”,音“显”,非常少。
“仁”,这里指仁心。“鲜矣仁”即没安好心之意。
【评析】
由于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因此,不同的断句方式就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句意。比如,本章若断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就会得出“巧言令色”为“仁”的结论,这就与“鲜矣仁”的结论截然相反了。
孔子主张“忠信”。所谓“信”,就是心口如一,诚实不欺。“巧言令色”是以和颜悦色为糖衣,来包裹花言巧语中暗藏的机谋诡诈,这是口蜜腹剑、心口不一,显然是不“信”,因此必然是孔子所反对的,故曰“鲜矣仁”。实际上,历来对于孔子和儒家的恶意解读,大多都是由于无视“仁”这个儒家思想的核心。因此,善读经典、善解仁意才显得尤为重要。
多年来,一直都有专门以老年人为狩猎对象的“保健品营销”在社会上肆虐横行。那些无良公司和推销员瞄准老人们本就不多的养老钱,以欺诈手段蛊惑人心,对老人们进行疯狂掠夺,将“巧言令色鲜矣仁”演绎得淋漓尽致。很多老人动辄花费数万、乃至数十万元购买保健品,有的老人还认了多个推销员作“干儿子”、“干女儿”。
由于“巧言令色”居心叵测,因此,越是手握大权的为政者越是要对此保持高度警惕,否则便很可能会连累整个国家和社会承受灾难性的后果。比如“指鹿为马”的秦朝赵高就是先以“巧言令色”博取了秦始皇及公子胡亥的赏识和信任,又以“巧言令色”说服了胡亥取代“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的公子扶苏继皇帝位,再以“巧言令色”说服手握大权的丞相李斯与其合谋,逼迫公子扶苏自杀,终使天下大乱,秦朝二世而亡。
而受赵高的“巧言令色”蛊惑的诸人也都没有好结果。先是丞相李斯被赵高设计杀害并取而代之,接着秦二世胡亥也被赵高逼迫自杀身亡。而赵高自己则被其另立的秦王子婴设计杀掉,并诛夷三族。至于被“巧言令色”所惑的秦始皇,虽非死于赵高,但其亲手打造、欲传之万世的“大秦梦”,却实实在在地毁于赵高之手。
这里需要明晰的一点是,孔子反对“巧言令色”,但并不等于反对“语言能力”;儒家崇尚质朴谨言,也并不等于主张笨嘴拙腮、不善言辞。事实上,在孔子根据弟子学业特长所分的四个科目中,“言语”便是其中之一。儒家主张仁道,而传播仁道便离不开言语。孔子、孟子都有极高的语言能力,儒家也从来不乏语言大师。儒家反对的是巧言令色、心口不一和诡辩狡辩,并不反对逻辑严谨、论据信实的辩才无碍。因此,儒家所反对的,实际是将“言语”能力作不仁之用。
现在有很多书籍和课程,不是教人去踏踏实实做事、以至诚之心待人。而是教人所谓的“职场技巧”,以“巧言令色”去获取客户订单,以“巧言令色”去获取上级赏识,以“巧言令色”去获取同事好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毫无待人诚意。若如此“巧言令色”之风在社会盛行,中华民族岂非将“鲜矣仁”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