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大学校园的时候,还很懵懂,只觉得一切跟高中不一样了,尤其是学习方面,需要很大的自主性。
这种自主性不只是体现在时间的调配上,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并将它向深度扩展或与实际联系起来。
不过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是“说比做容易”,大道理我们都懂,打开思维却是一筹莫展。
在这里,我想谈谈大一一年来的困惑与经验。
01.何为“独立思考”
课堂上老师提的最多的一句就是“你们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一切知识、权威敢于质疑。”
身为大学生的我们,不再是对着课本咿呀学语,而是看一本书,看透它表现的思想;看一件事,看进它内在的本质。
比如看电影的时候,不单单再看剧情、制作等内容层面的东西,也要有意地探究其主题、人物品质等精神层面的意义。
当我们转动脑子,让想法动起来,对简单的事物也有见解,便生成了思考的习惯。
关于“独立”,就是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想自己所想,在不依赖外力的帮助下,勇于站出来提出疑问和批判。
很多人在思想上缺乏独立性,跟在别人的观点后面亦步亦趋,这种思想上的“从众心理”是没有主见、自信的表现。
02.怎样培养“独立思考”
首先,主动摒弃“填鸭式教学”的弊端。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是“老师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学生默默地听”,这类被动的“填鸭式教学”限制了思考能力,知识是注入进来了,却没有被激活,于是变得死板和空洞。
大学给了我们一个相对自由的教学方式,让我们有更多独立思考的可能性,那么我们自身就要抛弃长久以来对于知识的盲目全部接受,而是有选择的、事先在脑子里过滤,分析重点和精辟之处。
同理,对于大学课堂,我认为也是有优劣之分的。有同学提出“大学老师只讲PPT,对着课本念”,针对这种情况,不如自己借助材料学习,反而事半功倍;对于优秀的给以思想启迪的老师,我们应该认真听,注意他的思考方式、深度和角度,以此来丰富自身的不足。
然后,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和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成绩,划重点、不挂科根本没有意义。为了提高思想力,我们不能奔着拿分的目的去学,要有一种“学术精神”,研究好的文章,究竟好在哪里;一则新闻报道,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状,诸如此类。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解构知识点,锻炼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使学习得到完善,相辅相成。
最后,减少“快餐式文化”的摄入。
如今,手机、电脑等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时间,信息轰炸般铺天盖地,人们常常看一条新闻,翻翻它的评论,就一眼带过,一点记忆也没留下,更别提独立思考了。
思考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而刷刷微博、抖音多么简单,没有人喜欢吃苦,便把大好时光葬送在“快餐式文化”的浪潮中。
所以,我们应该减少花在这些电子设备上的时间,它只会让思想更懒惰,当我们钟情于娱乐化的海量信息,我们的思考力也正在被吞噬。
而且,人们在手机上看新闻,通常会被它的评论所影响,失去了自己的独立的判断能力。
如果我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坚定,就需要多看纸质媒体的新闻、纸质书,通过逐字逐句的文字,有耐心地培养自身的独立思考。
这也是“独立思考”对大学生思考环境的要求,要将自己放入一个不浮躁、相对成熟、纯净的学习环境中,慢慢建构“独立思考”的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