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傍晚,带孩子去理发店剪头发。
孩子的洗头过程,我跟洗头姐姐聊天。
我说,孩子也就最近一年多开始在理发店剪头发,以前,都是在家里,我给孩子剪。
姐姐说,是呀,我家孩子小的时候也是我自己剪。最开始,还是在孩子睡着的时候剪。有时,剪了一半,孩子就醒了,另一半只好下回剪。
我说,真是太有共鸣了,我家的情况也是这样的。
米乐婴幼儿时期,害怕理发器的声音,即便买的是噪音很小的理发器,醒着的时候,听到声音,感受到这个震动,他就特别抗拒,根本不让理发器贴近他的头。
我又不想像小区里其他阿姨说的,按着就剪呗,刷刷刷几下,也就剪完了。
我是很重视孩子的感受的,醒着不让剪,可以睡觉的时候剪,办法总是有的。
于是,大概有三年多的时间,我都是在米乐睡午觉的时候,给他剪头发。
如果睡觉中途,他翻个身,能完美地剪完两侧。如果中途被理发器的声音弄醒,就只能剪一半,剩下的那一半留到下回剪。
剪的不成功,或者剩一半,还会被孩子爸爸笑话。有一回,他说孩子的发型像刘能,这给我气的。我问他说这话是啥意思,是我手艺不行,还是孩子这样子丑?他说都有。
至于孩子他爸说话的真正意图,他自己其实都讲不清不的,只能靠我自己猜。
后来一点点体会,我才意识到,他可能只是描述客观事实,或者因为孩子这样的发型,要是出门,作为爸爸他觉得挺羞愧的。
我还跟姐姐说,那时候给孩子剪完头发,头发茬弄得满床,我就用透明胶带一点一点粘起来。
姐姐说,对,我也这么干。在头几年,真是挺难的。
我一听,心里感觉好温暖。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经历,所以能够相互理解。她不会觉得我的做法是可笑的,我也不会觉得她的故事是荒谬的,我们在彼此的故事里被看见,被确认。
未曾经历,哪来同理。
同理心,还真不是想给就给的,得有基础。
一个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听故事的人有过同样经历,更容易带来相互的理解。
没有同样的经历,如果能够不评判,不用自己过往的经验去对比,分析,带着尊重与好奇用心聆听,去理解故事里的人,也能够给到说故事的人温暖的抱持。当然,这样的聆听品质很高级,不容易做到。
2
去幼儿园接米乐的路上,经过停车场。一个奶奶拉着一个小女孩往车位走,小女孩哇哇大哭,身子向后挣。突然,爷爷冲了上来,大吼着,你走不走吧,还哭,哭个没完了,看我不揍你的。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会在幼儿园门前发生着。
一个人,在周围的环境里,关系里,感觉不到被理解,就会感到很孤独,很孤单,不被重视,不被爱。特别是孩子,还不具备自我支持的能力,如果在家庭里得不到父母的理解,频率过高,事件过多,那么,孩子的生命底色将是灰暗的,会认为自己不够好,没价值,甚至是,不配活。
那些因“抑郁”而选择自残,或者自杀的孩子,可能是中学生,高中生,大学生,也可能是内心住着一个受伤小孩的成年人。
面对这样的事,我能做点儿什么呢?我不断地问自己。
最终,我决定放下自己小我的恐惧,限制,不去管自己好不好看,不去管自己的声音好不好听,不去管自己准备的充不充分,开通视频号直播,邀请我的朋友,我儿子幼儿园同学的家长,邀请微信群里的伙伴们,来跟我一起读书,一起成长。我也借此向他们分享我学到与实践的关于沟通的学问,以及疗愈内在伤痛,活出平静喜悦的方法。
如果你也对这些主题感兴趣,欢迎关注我的视频号“心理师喜微”,让我们一起找回心中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