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廷
01
衰老,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它意味着失去、死亡、离别。时代更迭,科技的发展也许能使表面光鲜靓丽,但内里的凋亡却从未停下过脚步,再绚烂的生命,最终的归宿仍是黄土。而癌症,正是前往死亡的加速器。
谈癌色变,在如今这个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仍旧难以避免。很多人不知道癌症从何而来,如果经常吸烟酗酒熬夜,那灭顶之灾的降临似乎有迹可循,但残酷的是,癌症患者中不乏生活自律作息良好的人,当他们拿到诊断书时,往往感到难以置信。
在探寻癌症病因的过程中,科学家发现,遗传、年龄、环境等因素对于癌症的发生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但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基因突变。
每个人体内都有百多个与癌症有直接关系的基因,细胞在分裂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突变,随着年龄越大,细胞分裂次数越多,突变发生的概率也就越大。
免疫力的下降,对癌细胞的清除能力也逐渐减弱,我们患癌症的机率也大大提高。受到遗传影响,有些人天生便携带一类突变基因,毋庸置疑,这些人得癌症的机率也远远高于正常人。
不得不承认,癌症存在病情复杂、发展迅速、难以攻克等特点,在不具备治疗条件的医疗机构中确诊,无疑等同下达了死亡通知书。大多数时候,病魔的触手才刚刚伸出,人们便在其威慑下溃不成军,许多患者在治疗时,还未尝到初步胜利的果实,便因内心的恐惧,给自己打上了死亡的烙印。
02
癌症是可怕的,但不是无法治愈的。纵观现代西方抗癌药物的发展,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三次革命。
第一次是1940年后开始出现的细胞毒性化疗药物,现在绝大多数临床使用的化疗药物都属于这一类。常用的化疗药物有几十种,机制各有不同,但是无论机制如何,它们的统一作用都是杀死快速分裂的细胞,因此对治疗癌症有不错的效果。
但是它们的死穴在于药物本身并不能区分恶性细胞还是正常细胞,因此化疗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人体正常的需要分裂的干细胞,这就造成了严重的副作用,无异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科学家一直在寻找能特异性杀死癌症细胞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的治疗手段,直至20世纪70年代致癌基因的发现使这个想法成为了可能,因为很多致癌基因在正常细胞里都不存在。科学家开始尝试开发特异的药物来抑制癌症独有的致癌基因,理论上这类药物可以选择性杀死癌细胞,而不影响正常细胞。
2001年第一个用于治疗BCR-ABL突变慢性白血病的靶向药格列维克横空出世,“靶向疗法”开始轰轰烈烈拉开帷幕,标志着第二代革命的开始。
第三次革命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癌症免疫疗法。相对于传统化疗或靶向治疗,免疫疗法有着本质区别:免疫疗法针对的是免疫细胞,而不是癌症细胞。免疫疗法的靶点是正常免疫细胞,目的是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治疗癌症。
施贵宝的Opdivo和默沙东的Keytruda这两种癌症免疫药物,应用在癌症已经转移,并且所有已有治疗方案都失效的黑色素癌晚期患者身上,这两个药物让60%以上的患者肿瘤减小乃至消失了超过2年。(此信息来源于书籍)
03
抗癌手段的进步让我们感到欣喜,但同时科学家也开始思索,除了不断寻求解决癌症的办法,还能为患者做些什么?
癌症不像感冒、发热那样普遍寻常,网络上能够得到的信息凌模两可真假难辨,而专业的书籍往往枯燥无味,令人无从下手。健康宣教、知识普及,一时之间变得任重而道远。菠萝写的《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这本书,正担任着教育科普这样的使命。
在我接触过的病患中,有为数不少的患者将希望寄托于民间偏方,毫无疑问,极大机率得到的结果是徒劳无功,甚至延误病情。科学信息的缺失让患者走了很多弯路,也消磨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如果说疾病的折磨仍有所边际,那心中的恐惧才令人绝望,一贫如洗的现实比癌症更锥心蚀骨,饱受病痛的人又将从哪里寻找底气?活下去,成为了癌症病人的众望所归。科学家们在无垠的黑暗中砥砺前行,他们已然发现希望,也渴望传播希望。作为患者了解癌症、正视癌症,恰恰是征服病魔之路的第一步。
从这本书中,我们将了解什么是癌症,癌症的各种治疗,以及如何辨别那些真假难辨的治疗流言。了解疾病远远不能成为最终目的,还有勇敢的直面人生,也是战胜疾病的必修课。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无论是病患还是平常人,我们都应当主动的去接受这些知识,希望这些真诚而又透明的科学信息,能让那些正与死神贴身肉搏的患者,在绝望的沙漠中开出希望之花,也让身体康健的平常人,增添一份对自身的珍重以及对疾病的敬畏之心。
注:本篇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