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夏天,笔者和朋友曾在甘肃夏河拉卜楞寺附近待过一段时间。印象中最深的,是年轻的修行者在拂晓和黄昏时站在僧舍屋顶,旁若无人的念诵经文;是绘制唐卡的拉如(画师),一动不动端坐描绘的身影。当然还有,清晨绕行拉卜楞寺时,与僧人和当地民众逆向而行的部分游客。那时笔者就在想:如果这些游客读读有关佛学的书会怎样?也就是普通读者如果有兴趣,读读稍微专业一点的佛学书籍。
《僧侣与哲学家》一书总共325页。这个阅读系列写到今天,已经是第九章。作为普通读者,可能得到的收获有两个:一个是去误,去除一些因为不了解未深入带来的误读误解。另一个是证悟,即“对自己和现象究竟本性发掘”。
马修是个温和的佛法修行者。他和何维勒的对话其实很有趣。两人对谈的身份名为僧侣和哲学家,事实上何维勒的言谈仍然避免不了“父性”色彩,常常显得咄咄逼人。而马修总是不愠不火,缓缓到来。比如,篇首谈到绕行拉卜楞寺的行为。在当地民众,这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居住在一个一切活动都蕴含着心灵生活的环境里,最一般的行为都会有意义。
对于他们来说,跪拜、绕行都不只是一种机械性动作。
跪拜时,当两手、两膝、额头同时着地,也就创造出五个点,表示期盼净化五毒——贪、嗔、痴、慢、疑,再把它们转化为五种相应的智慧层面。绕行时,因为佛寺象征着佛的所在,而身体的右边被视为荣耀的位置,所以绕行的时候为表示对佛及其教义的尊敬,就是顺时针绕转。这样的行为象征着人们一边绕行,心就一边转向佛陀和他所教导的一切。
因此,对游客而言,模仿也好,不解也罢。对于一种陌生的文化或者生活模式,比较好的一种方式是了解并尊重。以这种视角去看马修的观点,会有一种互相印证的感觉。比如,马修谈到佛教没有要规定新接触认识屈服于某一种信仰。
佛说:我已经为你指引出道路,要不要走下去是你的事。
他把佛陀的教导比喻成导游手册,解释的是佛自己走向智慧的道路。真正皈依佛陀,要把他当作一个导游。佛法不是教条,而是一条道路。僧团里的人,也就是所有相互陪伴走这条道路的人。
导游手册、导游、同行者,这实在是比较有趣有意思的说法,对吧?
NOTES:
- 佛学中有很多美妙的比喻。“比喻”这件事就像手指指向月亮。我们该看的是月亮,不是手指。
- “学习的结果是更能控制自己;修行的结果是使自己负面的情绪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