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不足的孩子,“到了青年期,表现出来的是社交无能,缺乏社交动机,过分害羞,见了生人感到无话可说,不知所措”。而在任何一个这样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对其过度保护的妈妈!
读过《自由的联想》(第294-295页)者都知道,我曾有过一篇涂鸦叫“是‘很有个性’还是‘没有长大’?”。
在咨询过程中,当有人觉得自己“很有个性”时,我经常会很不客气地将其面质成“还没有长大”,这个时候,那些心理健康水平不是太低的求助者就会有所领悟,进而产生心理成长的动机。而对那些心理健康水平实在太低甚至不正常的人我当然不这样说,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提问,让其充分展露,然后再判断求助者是否对因“个性”引发的问题有着起码的自知和自觉。
需要认真对待的,是当我听到家长们说自己的孩子“很有个性”,因为孩子一般不会走到我面前,那么这样的孩子到底是不是真的“没有长大”,在将家长当成求助者提供心理服务的同时,具体的指导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位母亲告诉我,儿子14岁,本来上初二,却已经辍学在家“只知道玩手机”快一年了;还说“这孩子从小就很有个性”,“和别的孩子不一样”。
由于咨询时间的限制,我一般将“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当作“硬信息”处理,暂时予以认可——辍学的孩子当然和别的孩子都不一样了!我需要详细了解的就是“很有个性”,家长给我的这个信息带有自己的判断,当然是“软”的。
所有的提问都只能针对“软信息”。
问:“您儿子在同龄人中有朋友吗?”
这位母亲想了想,答:“应该有吧。”
再问:“有几个?”
答:“我知道的就一个,是他小学的同学。前几天还到家里来找过他。”
通过问答,我所获取的信息是:(1)这个孩子至少有一位同龄朋友,且友谊维持至少6个月之久。
问:“在您的记忆中,孩子是否主动帮助过别人?”
她想了好一会儿才答:“有。”
问:“还记得帮助过谁吗?”
答:“他舅舅。”
问:“您知道当时他为什么能够主动帮助舅舅吗?”
答:“舅舅答应要把自己不用的一个手机给他。”
问:“除此之外,儿子还主动帮助过别人吗?”
答:“可能还有,但我不记得了。”
这种提问,我是在判断她儿子是否“(2)在看不到有什么即时的好处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帮助别人”。
就这样,我接下来又通过提问进一步了解这个孩子是否:
(3)做了错事造成了明显的不好后果但并未被人发现时感到难过或后悔;
(4)别人做了对他不利或有损的事,能够原谅而不指责别人,也不告状;
(5)对朋友或同伴的福利表示关心,或者能够分享别人的幸福与快乐,如为别人生日、考试优秀、获奖等感到高兴,主动向别人祝贺。
待我问完以上五条,就能对母亲眼中那个“很有个性”的孩子作出相对准确的评判了,尽管我不会将结果直接说出来。
在心理学的视野下,这个孩子是典型的“社会化不足”,那五条就是美国精神病学协会为儿童制订的社会化不足的诊断标准(心理治疗基础,第77页),只符合其中一条或者一条也不符合,就可以做出“社会化不足”的诊断。
许又新教授说,社会化不足的孩子,“到了青年期,表现出来的是社交无能,缺乏社交动机,过分害羞,见了生人感到无话可说,不知所措”。而在任何一个这样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对其过度保护的妈妈!
作为心理医生的我,自然知道首先需要帮助的是哪一个,尽管难度非常大。但相比较而言,对这种妈妈和这种辍学的孩子我总还是有些办法,咨询的效果也常常不错。
让我感到无力和无助的是另外一种情况,也如许又新教授所言:
“在过分保护下长大的青年,学校成绩可能优秀,但一出校门踏入社会就会碰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所学知识技术无法发挥作用。因为他们一点儿也不懂人情世故,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会跟人交流思想以利合作,更谈不上组织才能。”
如果有哪位业界同行能够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烦请您一定教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