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某个东西开始以人类的方式开始行动,我们仍然很难认为它“像人类一样”。计算机受到了特殊的怀疑,因为它们不仅支配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对大多数人保持了神秘感。计算机不过是一堆线缆、塑料和金属的集合体。“计算机和人类一样”的构想似乎是令人恐惧且荒谬的。
对软件意识持怀疑态度的人都提到,人类意识的超越性特征永远无法实现数字化编排,因为这些特征太过复杂、不可预知或无法度量。诺贝尔奖得主、医学和物理化学家杰拉尔德·埃德尔曼坚信,大脑并不像计算机,所以计算机永远不可能像大脑一样。用他的话讲就是:我希望消除一个幻想是“我们的大脑是计算机,而意识可能从计算中出现。事实上,他坚持的计算机(通过计算机软件的方式)永远无法获得意识的几个主要原因殊途同归,都说明了一件事:大脑远比计算机要复杂得多。
当我们检验埃德尔曼的观点时,可以扪心自问,随着计算机复杂度的指数级增加,我们究竟会遇到什么,又会发生什么。即使计算机永远不可能像大脑一样,我们是否在朝着“计算机将像人脑一样进行思考”这一节点进发呢?
但是,我们需要记住的是:计算机要支持思维克隆人,并不一定要复制大脑的所有功能。举个类似的例子,小鸟不像飞机,但它们都可以飞行,拥有数以十亿计真核细胞的小鸟,要比只拥有600万个组件的波音747飞机复杂得多。今天,飞机比鸟儿飞得更远、更高、更快。虽然无法像鸟儿一样在空中停留数月,但是我们最终会在太阳能和电池方面取得突破,从而让飞机在空中停留更长时间。
所以,我们只需要飞机拥有一只小鸟所具备的一部分功能,就能实现飞机飞行。换言之,一架飞机不需要完全复制一只小鸟的全部能力。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鸟儿之于飞行,就像大脑之于意识。大脑和计算机之间的区别,或者小鸟和飞机之间的区别,大多数人对飞机的兴趣仅限于一个高效舒适的交通工具,类似的,大多数人对一台能够自组织、逐渐从出现、发展到成熟的计算机也不是很感兴趣。我们想做的只是制造出一台能够模拟人类思维的计算机,我们感兴趣的是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和感受的计算机。埃德尔曼通过假设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因为他假设,意识仅限于大脑。无论大脑是不是计算机,都不影响意识是否会从计算机出现。
埃德尔曼声称:“大脑并不按照逻辑规则运转,而计算机必须接受明确的输入信号。”当然,大脑并不像一台原始的计算机,实际上,并不是所有计算机都需要明确的输入信号。一些计算机已经成功地依靠一系列非常模糊的输入信号,驾驶汽车穿越了沙漠。另外一方面,一些现代计算机能够以与人类思维获取信息非常相似的方式,将模糊、嘈杂的现实,解析为可辨识的元素。用来分析歧义数据的并行处理器间的模糊逻辑、统计分析协议以及投票,正是众多用来使软件理解“令人困扰的”感觉性输入技术中的三个代表性技术:猜测,并且做到有策略地猜测。
举个例子,我们一起远足来到一条林间小路,这条小路掩映在秋日的落叶中。让我们沿着这条小路,用装配了网络意识和被编程软件的智能手机或者基于谷歌眼镜的计算机,去寻找路径。随着我们穿越森林,数以十亿计的神经元会检测数以百万计的颜色、密度以及几何信号的元素。我们的眼睛以大约每秒300万比特的速度,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大脑。与此同时,神经元组成的巨大网络,将输入雪崩式的信号,根据人生经验解析为模式。树叶、树和通路组成的谐音模式,将会从这个嘈杂的输入信号中出现。我们不会有意识地认出每棵树上的每一片树叶,事实上,我们的眼睛只能够区分在狭小的、远离外周视觉的中心凹区里的物体细节。通过分析所有输入数据,我们的思维通过将森林和小路拼接在一起-随着不断地进行来回扫描,眼睛将视觉中心凹区细节的“视觉扫视”传递出去,为我们进行构建和抽象。有时,思维也会根据全局景象自己无中生有,去编造视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