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以为自己过的最有声有色,其实他只不过在重复别人昨天的故事
寒假,孩子的老师布置了很多作业,其中一项是阅读。记得小时候,爸爸常带我去街边的邮局去买刊物,其中“故事会”是我最爱看的,于是如法炮制的给孩子买了几本回来。几十年的邮局还在老地方,招牌,柜台,空间还保留着从前的痕迹,只是门外斑驳的旧墙苍老了许多,两个报刊摊子还摆在墙旁边,只是读物少了许多。多年前来这里时能找到《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荫芽》《青年文摘》等……那些喜欢的刊物不见了,经常读的《商界》和《销售与市场 》还摆在那里,只是新的一年又变厚了许多,彩页里满满的广告和推广文案。好在《故事会》就放在显眼的位置,依旧畅销……拿着这几本32开的小册子也算是不虚此行了,只是少了些满载而归的喜悦。遗憾之余,也思考着这些变化。
当年的一角八分钱就可以买到一本故事会,等于买到了快乐,现在三本需要18元,虽然价格陡翻了几十倍,可喜的是它依然屹立在流行刊物行列,经久不衰。看有趣的故事,娱乐心情,重温快乐,现在仍值得拥有。那些纯文学的刊物,下了架,悄无声息的走下了年代的舞台。网络文字平台的冲击,新生代读者的掘起,碎片化的信息的阅读习惯……原因不一而足,黑格尔的话可能会给出解释,“存在就是合理”。
(一) 碎片化的信息
近段日子,对疫情的关注,看今日头条,百度等平台媒体的次数和频率的时间成倍增加,零散的消息输入大脑,又整理后变成一个信息,宅在家里,反而疲惫不堪,真想关机了事,又欲罢不能,有头没尾的消息,又勾着你寝食难安。几百年前人的大脑和我们的大脑毫无二异,车马慢行,书信遥递,阅读的书籍也少之又少,放眼如今,让这些古人一个月的阅读量达到几百本的书,是不是会崩溃掉?人脑的能力没有增减,凭什么我们可以捧着手机看到眼干目塞,昏天黑地?真相是眼花缭乱,浮在了表面,零散的知识碎片,拾不起又无处可放,放下手机,脑子发空。各种观点,话筒都在发声,回音壁又折射出无数的小碎片,我们永远云里雾里,永远刷屏。求真,求是,求真相,依了我们的本性“好奇心害死猫。”碎片化的时间和信息掌控拿“机”率,让人们无暇深入的去读一些有思想内涵的纯文学作品,让那些贴近生活的朴实真挚的文字,没有了阅读量。大家更关心的飘来的一个新消息,一直在等待中焦虑,然后看着手机……
(二)人人喜欢故事
人人都喜欢故事,流传最久的几部名著都是长长的故事连贯而成,情节 跌宕,里面的人物千人千面的演绎着人生,也对照着读者,惺惺相惜。这也是《故事会》这一刊物,历久畅销的关键所在。人们喜欢故事,也更喜欢编故事。各大平台的文字阅读量最多也是那些“美文情感故事”“小说连载”人们喜欢这些情节的离奇曲折,喜怒哀乐,这些故事一直如神般在宝座上存在,位高权重。所以故事类的文章自然会在各种体裁的文字里,剩者为王。什么是好故事?读过金庸的全部小说,基本是拿起一本不读完不罢手,放不下,书里的人物在脑子里转,围着你,缠着你……也许这就是好故事的典型例子。读者和人物情节互动粘度高的就是好故事,说白了,得让读者心疼人物的悲喜离合。这个世界没有想象的真相,很欣赏那些坚持创作风格的写作者,文风不变,执言己怀。但要想更多的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字形式,还是故事,“每个人都以为自己过的最有声有色,其实他只不过在重复别人昨天的故事。”对照自己,找到未来可期,是人的本能也是动力所在。
(三)文艺、商业价值和批评
冯小刚的名字家喻户哓,他拍的贺片片,是我多年前过春节必备的一道大餐,喜欢看,幽默有新意,有情节,还能哈哈乐。里面没什么真理,反思,回味无穷的东西,一道快餐,随跨年的钟声,而功德圆满。连续多年引领电影市场票房率,因为,大众过年得笑,笑就是商业的价值,讽刺加幽默是从批评纠正的角度去娱乐大众。实说讲,前几部的片子不太“文艺”。冯导骨子里有根深的东西,一直要拿出来,近年拍了几部很文艺的片子,却不温不火了,票房也不如以前。几年前的《芳华》算是经典之作了,把文艺,商业价值,批评,三者有效的融合一起,找到了平衡,又一次引领了票房的军旗。其实就一种体裁的文字形式,就这几个关健点很难面面俱到的,达到理想境界,往往顾此失彼,也只能专攻一点才能挖出井来,喝到想要的甘泉。有些刊物一直盛行,有些却有始无终的销声匿迹,原因不解,但《故事会》还在人们手里传阅。
我也想写一个情节曲折的故事,坐在那里,举手投足间,故事里的人物就围着我转,灵珑活现……读者们围着情节和人物打着转,魂牵梦绕。我想这就是一个好的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