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互加的磁场在乡村教育中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回溯我被这个场域吸引之初,渺渺兮落入尘埃,一眼不见,沐互加甘霖而从尘埃中破土,长出新芽,我是互加落在宁都的一颗种子,直至今日仍在成长。
——题记
老子曾描述万物生长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先有互加,再有宁都铁军,后又立足课程,三者互相作用,万物生长,未来可期。
场域的奇妙
此行在抵达上海前我们参加了2029学校线上共创行动,在这场连线共创中宁都专递以“解惑”为牵引畅想未来教育,探索了未来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和未来教育雏形。短短一天的时间是无法将问题讲明白说清楚,但是以此为契机,我们冷静的审视了自己的来时路,大胆想象了往何处去,由此上海之行的到来让我们大呼:不虚此行。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沪江总部,与第一次的兴奋不同,这一次的我内心竟有些忐忑。门禁卡打开是熟悉的互加味道,墙面上更新了孩子们的作品,会议室走道还是那么有仪式的放上了我们的照片,来到这就是回到互“家”,本该是温馨的回归,我忐忑的却是这一年以来自己停滞不前的心虚和对接下去要行走的路的迷茫。像一个想努力考满分让妈妈高兴的孩子,却因为自己停滞不前的缘故没能达到预期,走进家门对自己行为自责和愧疚不已。来到研修会场,进行的第一个活动是抽卡,然后三人一行针对卡片内容互相描述最近状态并回答卡片的内容,我抽到的竟是“改变”,这又不禁让我感觉到冥冥之中的注定。我带忐忑之锁而来,还未开口,卡片竟能读心,给我带来解锁秘钥,又令我我不得不感慨这个场域的神奇。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宁都网络专递课堂成立,聚集了各校教师在网上初步探索课程,我曾问过老师们为什么加入,大家的原因各不相同。这个场的力量把一群毫不相干的人在彷徨、犹豫、未知中徘徊最终甘愿留下,它的能量,绝不仅我们看到的那一丝“教育情怀”这么简单。在难以用言语描述清楚时,只能感慨并且跟随场域的召唤继续前行。
初心的认同
上海研修营的第四天我们来到中共一大纪念馆,前台发给我们宣传册,一行大字直击内心:初心之地。来到这,我看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悠悠历史,感叹变革从不是因为一件事而发生和成功的。沉积多年的苦闷和屈辱在大大小小抗争无果中,一步一步变化和进步,最终当新的思想萌发,集结一批有志青年,貌似突然发生的翻天覆地其实是众人沉淀智慧的结晶。我们的国家能够从建党之初到如今在共产党带领下的日益强盛,就是无数共产党员们对初心的认同和继承。
由此及心,打开了我对网师团队和课程正面临的问题的思路。我们的课程按照教育领域的进化矩阵来看,在进化的层级中还属于2.0的模式,之所以难以向新的层级推进,除去时代客观因素,回归课程核心——“人”的因素,网师们的彷徨、迷茫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拥有一个开放的网络教学生态圈,但由于我们教师自身生长于传统教育的土壤,对互联网+教育的兴起会迭代传统课堂模式仍抱有怀疑的心态。我们开发课堂是一种测试,测试教育的新形式和形式会给学生和教师自身带来什么样的利好。但是我们忘记了,作为实践者,观望并不是我们应该抱有的姿态,我们需要的是在实践中对自己正在做和正在生成的未来教育的坚定信心和认同。我们的初心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我们也必须找到宁都网络专递课堂的初心,以此坚定的前进,认同我们前进的意义。
多元的世界
这此研修还有一个地方给我全身心的震撼,那就是世博会博物馆。来到这里我就由衷的羡慕上海本土的孩子,他们在这个繁华的大都市,从小就能接触这个美丽多元的世界,多幸运。在世博会博物馆中我们参观了很多场馆,了解了世博会开展历史。每一届世界博览会都是脑洞大开的盛会。看到各国举办展览时展馆的外观造型、展品的丰富内蕴,此时此刻才发现自己比想象中的渺小还渺小。各洲各国人的存在造就了这个多元的世界,科技发展创造了现代文明,我们之所以能够感知、创造这种文明是人受教育使得整个社会进步的结果,由此在多元的世界中,教育应当也是多元的才对。展馆中有一句话印在墙上: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对应我们畅想的“未来教育”,我又产生了新的联动。
在沪江总部体验营中,我们进行了一个《课程设计:未来世界探秘》活动,在短短一夜里通过头脑风暴,最终形成一个10分钟,把我们描绘的未来世界呈现。这是有史以来最赶的一次课程设计,我们九组也开了一次最大的脑洞。我们通过预设一个新的星球,在科技已经发展到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无法分割时,那时的教育已经和我们现在完全不同了。那教育需要哪种新形式出现呢?
我以朱永新先生的《未来学校》中对未来教育趋势做出的预判“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学习中心取代”为依托,和组员开启头脑风暴,最终落笔写下课程雏形——在课程开发中创建“快乐星球学习中心”,人们能够自由选择并切换所在“能量教室",甚至未来的能量教室并不局限于“教室”这个词,或许一家公司是一个“教室”、银行是一个“教室”、政府机构的某一部门也能成为一个“教室”、教师的工作坊是“教室”……未来的教育,没有学校的概念,因为学习就是日常。现在我们所说的工作,或许只是未来的学习的过程或者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物质保障,学习将真正的贯穿人的一生。未来也没有单纯的某一节课堂,因为每一节课堂其实就是人生活的每一天。这样的教育再不局限某学科与学科之间分离的教与学,而是一个更加包容的多元化生态圈。未来课程的设计《快乐星球学习中心》
借用隔离期间看《教学勇气》时书中的话“若我们接受了这一事实:多元性会给我们更多空间,创造性冲突、为‘赢’而‘输’会给我们更多希望,我们仍面对最后一种恐惧,即同他者的生命相遇会挑战我们——甚至迫使我们改变自己的生活。 ”
这个多元的世界需要有一部分人仰望星空,也许我们的仰望并不足以改变世界,那便从当下改变自己开始。当今从种下一颗种子开始吧,种子是世界上力气最大的东西,一粒种子所显现出来的力量是可以超越一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