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道人)
迄今为止,考古出土和国内外博物馆所藏的元代青花瓷上的人物故事图多取材于历史或传说故事,且多与战争相关,如鬼谷子下山、蒙恬将军征西、萧何月下追韩信、周亚夫细柳营、昭君出塞、三国故事、尉迟恭救主等。目前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元青花无人物”,即装饰有人物故事题材的所谓元代青花瓷可能不是元朝生产的。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元朝景德镇高档瓷器中不会出现汉族人物故事图案,理由是元朝的统治森严,人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由官府督造、上流社会使用的瓷器不会出现歌颂汉民族英雄人物故事图,尤其是“蒙恬将军征西”这类打击匈奴的题材,有此类图案的器物当出现在明洪武到永乐年间比较合理,因为明朝初年需要借助装饰有汉民族战争题材的青花瓷来褒奖在开国战争中立下战功的将领。
十四世纪 鬼谷子下山图罐
2005年伦敦佳士得拍卖会
成交价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装饰有人物故事题材的元代青花瓷不见于元代墓葬或窖藏出土,却时常在明墓中被发现。如1950年江苏南京明代黔宁王沐英墓出土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2006年湖北钟祥明代郢靖王墓出土的“四爱图”青花梅瓶。明墓出土的有人物故事图的所谓元代青花瓷均无款,这与明代洪武、永乐官窑瓷器不署款识的现象应是同一个道理。
另外,从瓷器外销的角度来看,青花瓷在元朝作为对外贸易的商品广受南亚、中亚、西亚等伊斯兰地区的欢迎。由于伊斯兰教规禁止偶像崇拜,有人物故事图案的青花瓷是不可能在伊斯兰地区流传的。正因如此,土耳其、伊朗的博物馆所藏的元青花没有一件装饰有人物故事图。
十四世纪尉迟恭救主图青花罐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十四世纪 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
南京市博物馆藏
十四世纪 三顾茅庐图青花梅瓶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那么,装饰有人物故事题材的所谓“元青花”究竟制作于何时,又有何作用?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元代青花瓷也并非是完全没有人物。景德镇落马桥窑址出土了一批有人物故事题材的元青花瓷片,装饰风格与景德镇湖田窑烧造的青花瓷相同。其中标本T15④a:26为青花人物梅瓶上腹的残片,所绘人物头戴官帽,手持鞭状物,与南京出土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中的“萧何”形象相似。标本T16④a:46为青花大罐残片,绘有书写“关”字的旗子,或为关云长旗,纹饰题材的内容应为三国故事。西安曲江元至元五年(1339年)张达夫墓出土青花瓷匜一件,内底有一人物抱伞状物的图案,关于此人物图含义的判断目前有“林和靖梅妻鹤子”、“赵抃入蜀”和“八仙人物蓝采和”等三种说法。但无论何种说法,都反映了汉族历史人物或神话传说故事作为一种装饰题材在元代至元五年就已出现在青花瓷上。《元史》卷七十六《祭祀志五》载:“武成王立庙于枢密院公堂之西,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从祀,每岁春秋仲月上戊,以羊一、豕一、牲尊、象尊、笾、豆、俎、爵,枢密院遣官,行三献礼。”有学者就此指出元青花人物题材在元代的流行并非受元杂剧、版画的的影响,主要与元朝统治者祭祀“忠臣义士”的行为有紧密的联系,青花瓷上以“忠臣义士”作为装饰题材,主要目的是传达元朝“尚武”习俗的武德思想。元朝被推翻后,明朝将元枢密院改为北平都指挥使司衙门,武成王庙仍设在北平都指挥使司内,永乐元年后被废弃并终结祭祀。由此说明元至明代初期的统治者都有祭祀“忠臣义士”的行为。将这种行为放在元末明初的历史背景下就很好理解了,因为作为战争双方的元和明(或反元起义军),都必将极力推崇武德思想。这种意识形态对当时制瓷业的影响就是青花瓷流行以战争背景故事作为装饰题材,如鬼谷子下山、蒙恬将军征西、萧何月下追韩信、周亚夫细柳营、三顾茅庐、尉迟恭救主等,涉及的都是历史上与军事相关的著名人物和事件。
十四世纪 蒙恬将军征西图玉壶春瓶
1956年湖南省常德市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需要注意的是,在著名的“至正十一年”青花象耳瓶生产后的第二年,即至正十二年(1352年),反元起义军便占领了景德镇地区,元朝的浮梁磁局不复存在,此后景德镇生产的瓷器严格上来说不能算作是元朝的器物了。但瓷器风格的变化并不会同步于朝代的更迭,以“至正十一年”青花象耳瓶为代表的至正型风格必然贯穿于元末明初的景德镇瓷器烧造。对此,已有学者指出“元'至正型’青花(制作)一直延伸到洪武初年”。景德镇青花瓷器的生产可能并未因元明之交朝代的更迭而骤然中断,洪武时期依然生产至正型青花。
综上所述,目前还不能轻易判断所谓元代青花瓷中装饰有人物故事题材,特别是有战争题材的器物年代属于元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