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介:《被讨厌的勇气》是“勇气两部曲”的上卷。本书以“青年与哲人对话”的故事形式,总结了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巨头”的阿德勒的思想,探讨了 “我们怎样做才能获得自由”的主题。
作者简介:本书作者有两位,一位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另一位是日本作家古贺史健。
越长大越发现,生活中真正感到幸福的人很少。我们不喜欢自己,对生活感到不满,总是羡慕别人,甚至渴望变成别人。书中的哲人说:“面对喜不喜欢自己这个问题,能够坦然回答'喜欢'的人几乎没有。”
那么,是什么造成我们的不幸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得不提到两个人:弗洛伊德和阿德勒。
01 /原因论VS 目的论
如果你认为我们现在的不幸,是过去特殊的环境和经历造成的,不好的经历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灵创伤,所以才有现在的不幸。那么,你就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倡导者。
原因论,也就是“决定论”,认为现在的生活是由过去某些原因决定的,心理创伤也是过去导致的。
例如,如果要解释自闭症患者的行为,原因论就会说是过去家庭不幸、小时候受到了虐待、从来没有体会过人间真情等原因,所以才会惧怕与人交往,从而闭门不出。
可是,阿德勒认为原因论有很大的弊端:
第一,如果我们认可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因为如果认为是过去的原因导致现在的不幸,而过去根本无法改变,那么我们就只能止步不前;第二,原因论否定了人的自由意志,忽视了人的潜能。
阿德勒否认“决定论”,否认心理创伤,从而提出“目的论”。
其核心观点是:决定我们生活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为了某个目的)赋予经历的意义。过去发生的一切都对你今后没有影响,决定你人生的是当下的自己。
同样以自闭症患者为例,阿德勒认为自闭患者之所以产生自闭行为,是因为他有一个最直接的目的:“不出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才制造出不安或者恐惧。
乍一听,这个说法有点扯,可是再问一个关键问题,事情就会明朗。
这个关键问题是:“他为什么不想出去呢?”
站在父母的角度想,如果孩子一直闭门不出,他们会怎样?肯定会非常担心,会高度关注和悉心照顾这个孩子。所以,自闭患者之所以不出门,是因为他想通过自闭行为,获得关注和重视,不想沦为无人关注的“大多数”,甚至平庸之辈。
再举个例子。有个故事说,有一天母亲和女儿大吵,突然电话铃响了。“喂喂??”怒气未消的母亲慌忙拿起话筒,声音中仍有怒气。
但是,母亲发现打电话的人是女儿的班主任,于是她的语气马上变得彬彬有礼、客客气气。愉快交谈了大约5分钟之后,挂了电话,接着又回复到刚才的怒气勃勃,继续训斥女儿。
这种例子生活中也不少见,这说明一个问题:愤怒只是一种可以收放自如的,为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
所以,这位母亲并不是因为忍无可忍才发怒,她只是想用大声和强烈的情绪来震慑女儿,使女儿听话和屈服,从而采取了愤怒的表达方式。
02 /你的不幸,是自己选择的
如果按照上面目的论的说法,我们之所以感到不幸福,就不是因为过去的伤害或者生来不幸,而是我们出于某种目的,选择了这种“不幸”。
书中的确也说到了: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是因为你亲手选择了“不幸”。
这听来更毁三观,哪有人会主动选择不幸的?
古希腊有一句话“无人想作恶”,这里的“恶”指的是“没有好处”的意思。也就是说没有人想做没有好处的事。所以,我们之所以选择“不幸”,也是因为这对我们来说有某种好处。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我们大约在10岁左右就对“生活方式”做了选择,有时候这样的选择可能是无意识的。这里的“生活方式”,包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自己,可以理解为性格,或者世界观、人生观。
有的人有着“悲观的世界观”,也是因为他从小选择了这种世界观。至于为什么选择,可能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但重点是这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
既然过去可以自己选择“生活方式”,那么现在就可以重新进行选择!这是改变之前必须树立的信念。
03 /很想改变,却总是改变不了
面对生活的不幸福、现状的不满意,相信没有人不想改变的,但是尝试了很多方法却依然改变不了,这是为什么呢?
书中哲人回答:“你之所以改变不了,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很简单,因为如果要改变,或者说选择新的“生活方式”,你会面临更多的不可预测和不安,甚至有可能会比现在更痛苦。所以,虽然我们对现状不满,但还是认为不改变更加轻松和安心。
这也说明一个核心问题: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所以阿德勒心理学也被称为勇气心理学。
综上所述,我们之所以不幸,不是因为过去或环境造成心理伤害,也不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只是因为你缺乏勇气。那么如何才能获得“改变的勇气”呢?这就是全书要教给你的内容。我们先来看改变的第一步。
04 / 改变现状的第一步是什么
第一步就是要有“摒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
既然对现状不满,那么就不要留恋现状了,也不要为不做改变寻找任何借口,直接去做,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有个人梦想成为小说家,但他总是写不出作品。他的理由是自己工作太忙、时间太少,所以才写不出作品。
但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这只不过是他的借口,背后有更深层的目的。
事实上,他之所以写不出作品,是因为他不想面对因作品质量低而落选的现实,他害怕被他人评价。而如果选择一直不写出作品,就可以永远活在“如果我写的话也可以”的幻想中。
他这样的做法无疑只能内耗和止步不前,明知道应该即使落选也要去投稿,只有投了才有成长和改进的可能,偏偏要扯出各种理由。
这显然是一种非常痛苦和纠结的生活方式啊!谁让他这么痛苦呢?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他自己把人生变得复杂和不幸福。
那么,他应该做的第一步是什么呢?去投稿应征。即使梦破灭,也应该去做。
别忘了,你可以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无论之前发生过什么,你选择了什么,都不会影响和决定你今后的人生,能决定自己人生的是当下的自己。
/读书有感/:
不得不说,阿德勒的思想非常颠覆认知。他的思想厉害之处在于,深刻洞察你的内心,残忍地告诉你真相,然后告诉你:虽然现实很残酷,但你是可以改变的。
虽然弗洛伊德的思想被广泛接受,但是我更愿意相信阿德勒,因为他在看清残酷现实之后,仍能给你改变的希望和力量。
人生苦难重重,选择消极很容易、选择玻璃心很容易、选择放弃也很容易,唯独选择去改变、去抗争不容易,需要极大的勇气,可这是获得自由和幸福唯一的路。希望我们能在阿德勒的引导下,有勇气去探索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