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名故事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近两年,我在简书和顶端新闻统一用我以前在QQ上的笔名“东方一任”,以前编报纸先后用过几个笔名。因此,我觉得有必要谈谈我的笔名的故事。

学习现代文学史得知:当时一般舞文弄墨的人,都会有些笔名。譬如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等,起初都是笔名。大学的时候,看到老师的笔名萧兵比他的真名邵宜健还有名。因为自己的毅力不够,给自己取了个字,志毅,兼有笔名功能,毕业时好多同学给我留言叫志毅。

1996年9月,时任淮阴师范专科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的王家云老师,把我从图书馆调入校报编辑部接替编辑朱延华老师。9月25日,我编的第一份校报《淮阴师专报》如期出版。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我没想要写作出名,只是爱好,所以没有趁早,所以用笔名。当时是第一次办报纸,手底下没有记者,一版8条消息7条为我撰写,“他山之石”1条是我改写,用的笔名有楚牛、古淮、志毅、长弓等。

笔名是自己所取,优雅响亮的笔名,仿佛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在相当程度上折射着一种思想,体现着一种文化品位,甚至寄托着自己的理想和情感追求。楚牛,因为我所在的地方是古时楚国所在地,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是公认的老黄牛。古淮也是取古楚淮阴是意思。长弓是我的姓张拆开来颠倒一下就是了。

由于人生不同的阶段中,我多默默奉献,所以“楚牛”是我至今在校报上使用最多的笔名,也被同事广为知道。

网络时代,写诗都不用笔了,我还保留着一个侠义般的笔名“东方一任”,基本意思是东方普普通通一个人,东方的味道很特别。喜欢武侠的朋友,会想到东方教主,任我行等,其实不是这个意思。

我用笔名发表文章,其实还有别的原因。我自己编的报纸,总不能多用自己的名字,给人的感觉是这个人想多领稿费的样子。我到编辑部之前,编辑写稿的稿费是打折的,我写的稿子没有打折,我很高兴的。当年有稿费贴补一下生活也是很幸福的事情。

当时普遍的舆论生态是,编辑就是为人作嫁衣的,别想着自己去追名逐利。工作之外自己搞创作常被视为“不务正业”,而且认为那样必然影响工作。但年轻人精力旺盛,我的文章也越写越顺手。随着寄出的文章不断增加,寄到单位的稿酬通知单越来越多。当然有时候的稿费就得拿出来请客。

再后来,我报教学岗,学术论文发表一定得标明作者单位才能拿到相应的奖金,这样,我就必须署自己的真姓实名了。而且,时代和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发表文章所得的微薄稿酬相对于单位的工资奖金收入来说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我的年龄也在不断地从青年向中年进而到老年过渡,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在纸质媒体发表文章一律署真姓实名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