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回京的第一件事是参加了007北京的线下聚会。其实对于参加“陌生人聚会”的意义,我是抱怀疑态度的。这跟自己的性格特质有关,我本身不是一个社交型人格,没有表现欲,也不太擅长找话题与人聊天,同时害怕遇到聊完姓名职业后就再无话题的尴尬局面。这些不擅长和害怕让我对"陌生人聚会"并不感冒。007的这次聚会却跟以往参加过的非常不同,这是一次相谈甚欢且收获满满的聚会,让我知道了参加“陌生人聚会”的正确姿势。
姿势一,切勿自我设限, 不要给自己贴上“不擅社交”的标签后就远离人群。
人的自我认知是有偏差的,"你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你"有时会完全不同,所以要到人群中,到关系中去更全面的认识自己。我对自己的认知就是"宅,不喜欢社交"。在聚会的前半段我确实也是这样的,但是在聚会过程中不断有人来跟我聊天,而且不是自我介绍式的"尬聊",有非常丰富的话题,我也能跟大家相谈甚欢,到最后我更是主动跟新朋友聊天,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那个愿意社交并且也做得很不错的自己,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惊喜,原来我也有乐于社交的一面,而且发现社交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姿势二,提前准备,聚会前准备一些话题或问题以展开聊天。
参加陌生人聚会最怕啥?——最怕和不熟的人尬聊。为了避免这个尴尬,就要提前准备。提前想好一些适合聊天的话题,比如可以从自己的职业和行业聊起,能够向别人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介绍自己的职业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呢。如果是主题聚会,就可以准备一些相关问题,聊天可以以探讨问题的方式展开,这个交流的过程可以通过别人的困惑引发自己的思考,也能消解掉自己的困惑。
例如这次聚会过程中我们会交流各自目前的困惑,一个做健身教练的小姑娘说了她自己的困惑:她自己在做健身教练的同时坚持研究区块链,并且持续有区块链方面的文章输出,目前自己打理的公众号也比较受欢迎。她的同事们对此表示不解,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了,何必再劳神劳力搞这些?对此她非常纠结,觉得身边的同事什么都不懂,跟自己不在一个层次。女孩叙述的时候觉得这是同事们学历普便不高造成的,所以她想脱离开这个环境。 相信很多同学也会也这样的困惑,身边的同事看不懂你正在做的事情,也对你正在做的事情不感兴趣。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跟学历并无关系。首先同事之间共事的基础是基于共同的工作,并不是共同的兴趣,不必强求同事懂你。我的同事大部分是北大北师大高材生,他们在专业上工作中都是精英,但他们也不懂我正在做的事情,这并不是他们理解不了,只是这并不是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希望在自己的副业领域获得更多认可,只需要去结交这个领域的朋友就好了,所以纠结的点本身就是有偏差的,想通了这点,整个人都会轻松很多。
我自己关于写作的困惑,也在大家的帮助下释然了。解惑的过程让我意识,自己并不孤单,自己遇到的困惑大部分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经历过,走出去,多交流,是快速解惑之道。
别人的和自己的困惑都能显示出每个人对事物的思考深度和广度,以及个人认知,这样的深度交流更容易交到和自己同频的朋友。
姿势三,相信自己的价值,通过社交可以带给他人新思路和新视角。
有时回避社交是由于不自信,身为一个普通人,做一份普通工作,实在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能与人分享。但其实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经历本身就是价值,你认为司空见惯的事物有时却能为他人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我本身从事教育行业,聚会时恰巧我旁边的战友也从事教育行业,我们从各自公司的运营模式聊起,发现虽然业务类型相似,但运营模式完全不同,我所在的公司做了很多微创新,我每天深处其中,觉得自然而然的事情他却表示耳目一新,思路大开,惊叹居然还有这种操作模式,这解开了他的一个大困惑,看目前的工作又通透了一些。
相信自己的价值,并且把这价值体现出来,传递出去,更能交到朋友。
有这三个新姿势傍身,再也不惧“陌生人聚会”,尽情去拥抱社交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