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结婚,分发喜帖,关系好的发纸质的,一般同事关系的群发电子喜帖。
要结婚的同事是典型的江湖人士,常常呼朋唤友,朋友圈能覆盖地球一圈,婚礼当天更是请了大几十桌,场面堪比世纪婚礼。
办公室的同事商量份子钱怎么出,平日的豪气仗义,这时候瞬间烟消云散。
大体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给二百吧,我结婚了,也不指望他能还会来,都是同事,给太多不好;还有一部分,给一百吧,那天不去了,不给不太好。
只有牵扯到钱的时候,才会体会如此的世态炎凉,冷暖自知。
而令人意外的是,一个刚进公司的小男孩,没有合群的团体,平日也没有更多的交流,一个人傻傻站在角落,公司老板实在看不下去,过去和他把玩手机程序,缓解他没人搭理的尴尬,还没有过实习期的他,那天给了1000快份子钱。
可以想象刚入社会,性格内向的他,当时是多么的不适应参加这样的场合,他在学会慢慢适应,可以手短缺钱,但是在为人处事上,丝毫不含糊。
这相比平日和结婚的同事称兄道弟的,在关键时刻还在纠结是一百块还是二百块的“友情”要实称的多。
所谓社交,多半是在外表虚荣的表象,缺一次钱,落一次难,受一次伤,你就知道能够在身边一直福祸与共的朋友就那么几个,
为什么往往优秀的人,多半孤独,因为世上好多极致美好的事物都是给一个人单独准备的,想要品尝到,必须得有一颗专注的、敞开的、毫无顾忌和戒备的心灵。这往往是在一个人独处时才能做到,算是对孤独者最高的奖赏。人作为群居类群,终归需要社交来完善自己,但请别让“无效社交”毁了你。
千万不要试图考验人性,因为,你一定会失望。曾经你对你的朋友圈多笃定,如今对人生就有多失望。
“假社交”的例子不再少数,那个嘴上说着买单你们别和我抢的朋友在最后也没有掏出钱包,深夜纸醉金迷的放纵生活,彼此互相确定那海誓山盟的友情,隔天就另寻他欢的事情比比皆是,我们的生活需要社交,但不需要这样的社交。
而经历一次这样的“假社交”,似乎总会在某一年爆发性地长大,爆发性地觉悟,爆发性地知道某个真相,让原本没有什么意义的时间的刻度,成了一道分界线。告诉自己怎样对待社交,怎么样和人相处。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朋友二人穿越沙漠,没有事物没有水,头几天两人相互照顾扶持,路边遇到死掉的动物,立刻用于充饥。
到了第五十天,两人已经到达了极限,一前一后的走着,突然走在前面的人中了一枪,血流不止,他转头对同伴说,你喝点吧,对你是蒙上眼睛的信任,宁愿相信那是擦枪走了火。
我们的生活需要友情,需要社交,在孤独的道理上有一盏明灯温暖我们,砥砺前行,朋友间相互取暖,毫无目的的聊天吃饭,这是愉悦内心的社交;关乎于利益前途,我们坦坦荡荡,认真严谨,不要有害人之心,这是丰富自己的必要社交。
而不是刻意的挥霍奢靡,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花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这样的无效社交只会费时费力还费钱。
人不是从娘胎里出来就一成不变的,相反,生活会逼迫他一次又一次地脱胎换骨。 ——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每个成年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作为社会的成员,应当学会社会的生活法则,懂得其中的处事哲学,做到一次次的蜕变,脱胎换骨有点夸张,至少也是焕然一新吧!
改变,永远不嫌晚。无论你是几岁,也无论你目前所处的境况有多糟,只要立定目标、一步一步往前走,人生随时都有翻盘的可能性。
改变自己,先从无效社交开始,你所收获的,远比想象中要大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