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四·四六】
陆陆堂、诸襄七、汪韩门三太史,经学渊深,而诗多涩闷,所谓学人之诗,读之令人不欢。或诵诸诗:“秋草驯龙种,春罗狎雉媒。”“九秋易洒登高泪,百战重经广武场。”差为可诵,他作不能称是。相传康熙间,京师三前辈主持风雅,士多趋其门。王阮亭多誉,汪钝翁多毁,刘公㦷持平。方望溪先生以诗投汪,汪斥之。次以诗投王,王亦不誉。乃投刘,刘笑曰:“人各有性之所近,子以后专作文,不作诗可也。”方以故终身不作诗。近代深经学而能诗者,其郑玑尺、惠红豆、陈见复三先生乎?
陆陆堂,即陆奎勋(1663—1738),字聚缑,号坡星,又号陆堂。浙江平湖人。早年喜读医、卜、术算、兵书,工文字,能诗。年长后,随叔父陆棻于京师,学识广博,名噪公卿间。康熙五十九年(1720)中举;六十年(1721)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充明史纂修官。撰拟制诏多称旨。不久,以病乞休离京回乡,开馆讲学,朱彝尊题名“陆堂”,被尊为陆堂先生。雍正十二年(1734)赴广西主讲秀峰书院。晚年专心于经学。曾有诗《题杜少陵诗》评杜甫云:“文选理熟精,宋元格具有,五霸绍三王,罪魁而功首。”昔人谓为石破天惊,古人所未发。后因疾归里,卒后葬于县治南郊。著作有《陆堂易学》10卷、《今文尚书说》3卷、《陆堂诗学》12卷等,《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诸襄七,即诸锦(1686—1769),字襄七,号草庐。浙江秀水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选金华府教授。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召试一等三名,授编修。官至左春坊左赞善。锦少孤,奉母教,辛苦诵读。家贫,无买书资,闻吴下某书贾爱客,诣之。留数日,主人曰:“观君举止,欲读竟此架上书耶!”锦笑而颔之。顾嗣立、张大受为之延誉,名遂起。生平浸淫典籍,寝食均废,甘守寂寞。诗法山谷、后山,为王昶所称颂。辑浙中耆旧诗为《国朝风雅》十二册,自著有《绛跗阁集》十一卷,及《毛诗说》二卷,《通论》一卷,《补飨礼》一卷,《夏小正诂》一卷,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汪韩门,即汪师韩(1707—1780),字抒怀,号韩门,又号上湖。浙江钱塘(今杭州)人。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详见《<随园诗话>通注(4·3)》。
太史,音tài shǐ,官名。明清时对翰林的别称。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23)》。
龙种,音lóng zhǒng。释义:1、龙所传种。北周·庾信《春赋》:“马是天池之龙种,带乃荆山之玉梁。”2、指骏马。北朝·北齐·魏收《魏书·吐谷浑传》:“青海周回千余里,海内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马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为龙种。”宋·苏轼《韦偃〈牧马图〉》诗:“龙种尚与驽骀游,长秸短豆岂我羞。”3、喻俊杰。晋·习凿齿《襄阳耆旧传·龙种来归》:“庞焕去官还乡,里人曰:‘我家池里龙种来归。’”4、指帝王的子孙。唐·魏徵《隋书·房陵王勇传》:“长宁王俨,勇长子也。诞乳之初,以报高祖,高祖曰:‘此即皇太孙,何乃生不得地?’云定兴奏曰:‘天生龙种,所以因云而出。’时人以为敏对。”清·叶廷管《吹网录·明潞王画兰石刻》诗:“沧桑已换红羊劫,龙种五王从此绝。”5、竹的别名。唐·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诗:“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
春罗,音chūn luó,意思是指丝织品的一种。唐·李贺《神仙曲》诗:“春罗书字邀王母,共宴红楼最深处。”《金史·百官志四》:“平章政事……春罗秋绫各二十五匹。”元·萨都剌《织女图》诗:“纤纤玉指柔且和,香钩小袜裁春罗。”
雉媒,音zhì méi,指被猎人驯养用以诱捕野雉的雉。清·杜诏、杜庭珠《中晚唐诗叩弹集》:“诏按:《白帖》:媒者,少养雉子至长,狎人,能招野雉,因名曰:‘媒翳’。”宋·黄庭坚《大雷口阻风》诗:“鹿鸣犹念羣,雉媒竟卖友。”
九秋,音jiǔ qiū,释义:1、指秋天。晋·张协《七命》:“晞三春之溢露,遡九秋之鸣飇。”唐·杜甫《月》诗:“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2、指九月深秋。唐·李商隐《代应二首》其一:“沟水分流西复东,九秋霜月五更风。”清·何焯《义门读书记·昌黎集》:“菊有黄华则九秋矣,故秋怀以是终也。”3、九年。唐·刘禹锡《谪九年赋》:“古称思妇,已历九秋,未必有是,举为深愁。”4、曲名。晋·陆机《日出东南隅行》:“丹脣含《九秋》。”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杂记》引此句,注云:“《九秋》,曲名。”
广武,音guǎng wǔ,释义:1、古城名。故址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广武山上。有东西二城,隔涧相对。楚汉相争时,刘项各占一城,互相对峙。唐·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诗:“伊昔临广武,连兵决雌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2、指广武君李左车。李左车是赵国名将李牧的孙子,他继承了家族的军事才能,成为一位杰出的谋略家。在楚汉战争中,他辅佐赵王歇,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被封为广武君。明·王世贞 《故关》诗:“广武堪称客,成安未晓兵。”
王阮亭,即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详见《<随园诗话>通注(2·38)》。
汪钝翁,即汪琬(1624—1691),字苕文,号钝庵,初号玉遮山樵,晚号尧峰,小字液仙。长洲(今苏州)人。生于世宦之家,曾参与复社事。性情急躁冲动,坦率直言,不能容人过错,以是人多嫉之,然坦率无城府,光明磊落,立志自重,耿介有守。不喜仕进,惟嗜读书问学,发明经义,精研史学,昌言朴学。顺治十二年(1655)中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刑部郎中等。后因病辞官归家。康熙九年(1670)辞官归里。康熙十八年(1679),召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编修,预修《明史》,在馆六十余日,撰史稿一百七十五篇,后乞病归,晚年隐居太湖尧峰山,闭户撰述,不问世事,学者称“尧峰先生”。
刘公㦷,即刘体仁(1617—1676),字公㦷、公恿、公勈,号蒲庵。明末颍川卫(今安徽阜阳阜南县,明设颍川卫,卫所在今阜阳,隶属河南都指挥使司,军籍,世袭)人。清代诗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官吏部主事。工诗文,善山水,萧疏旷远,寄兴天真。嗜古精鉴赏,喜作画,并精鉴别。有藏书处名“七颂堂”,藏书2万余卷。著有《识小录》、《七颂堂集》、《蒲庵集》。按: 㦷,音yǒng,勇字异体字。
方望溪,即方苞(1668—1749),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凤仪里)人,生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六合留稼村)。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29)》。
郑玑尺,即郑江(1682—1745),字玑尺,晚号筠谷。清浙江钱塘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进士,充《大清一统志》纂修。官至右春坊右赞善,翰林院侍讲。与修《明史》。湛深经学,以诗为事业,有指其失及改定其诗者,终身敬礼之。有《筠谷诗钞》、《书带草堂诗钞》、《析醒录》、《粤东纪游》等。
惠红豆,即惠士奇(1671—1741),字天牧,一字仲孺,晚号半农,红豆主人(居处称红豆山庄),学者称红豆先生。清吴县(今属江苏)人,康熙五十年(1711)进士。始官翰林院编修,历充会试同考官、乡试正考官。五十九年(1720),充湖广乡试正考官,接着提督广东学政,倡导读经。雍正初年,命惠士奇留任。应召入对,雍正不满意,罚他去负责修筑镇江城,资金不济停工,削籍归里。乾隆元年(1735)补翰林院侍读。学承其父周惕,治经专主汉代经师之说,言必据典。兼通天文、乐律。著有《易说》、《春秋说》、《礼说》、《大学说》及《交食举隅》等。工诗,辑有《红豆斋小草》、《咏史乐府》及《南中集》等。著有《红豆斋诗文集》。按:其父惠周惕,号红豆老人。
陈见复,即陈祖范(1676—1754),字亦韩,号见复。清常熟县人。 学者、文学家。雍正元年(1723)举人,同年中进士。同乡、大学士蒋廷锡许以状元,于是托病不赴殿试。回江南,闭门读书。几年后,雍正诏书天下,广开书院,曾主讲徐州云龙书院。以研究经学有名于时,人尊为“海内经师”。他认为,诗歌创作不能为文造情,所谓“诗之作出于无心,则其情真;又必各有所为,则其义实”。主张严守传统的诗教。诗中咏物写景,每有寄托。诗风古朴劲健,不尚词采,直抒胸臆。乾隆十六年(1751),朝廷举荐经学通儒,陈祖范被列榜首。因年老,未就职,特赐国子监司业。著有《陈司业集》11卷、《见复诗草》、《经咫掌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