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6日收到张五常的著作《经济解释》,到今天2017年12月9日通篇读完,将近半年的时间内断断续续地看,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铁杆磨成针。对于《经济解释》一书,用一句话来评价:真想成为张五常的入室弟子。
《经济解释》开篇就讲“什么是科学”。科学既不求对也不求错,科学追求的是可能被事实推翻。可能被事实推翻而没有被推翻,就算是被证实了。换句话说,科学是能够被证伪的。反过来,如果不能被证伪则可以断定其不是科学。
套套逻辑就是典型的非科学。张五常在书中举例说“四足动物有四只脚”,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因为它的后半句只是重述前半句的意思。但这样的话,是空泛的没有内容的。当然,许多套套逻辑并非四足动物那么明显,例如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然而,跳楼显然是一件对自己有害的行为。假若我们认为跳楼也是“争取个人最大利益”,那就是套套逻辑了。因为假设本身一般的包含了人的所有行为,进而以“争取个人最大利益”来解释“跳楼”,自然也不可能错。当然,特殊的套套逻辑能够给人以新的视角看世界:货币量(M)乘以货币流通速度(V),等于物品的价格(P)乘物品的成交量(Q),即MV=PQ。这个方程式是恒等式,因为左右两边描述的是同一个量。但是加上局限条件说明V在一定环境下大致固定,从而就能得出货币量(M)与价格(P)的关系,这就很有意义了。
《经济解释》中另一对重要概念是“价”与“量”。什么是价?价是一个消费者对某物品在边际上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边际上,最高代价等于该物品在边际上的最高用值。而在市场中,如果边际用值比市价高,消费者会倾向于多消费该物品,反之会减少该物品的消费,从而达到均衡状态。在非市场中不存在市价,消费的代价依然存在,只是通过非市价形态表现出来。例如,在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实行票价混合制度,肉的代价由肉票和肉价共同决定。
什么是量?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成交量和需求量的区别。成交量是既定事实,能够观测得到,一种物品的购买量等于销售量。需求量本质上是一个概念,无从观测。需求量是指在不同价格下,消费者意图换取的最高的量。量通常可以分为两类:“有质”的量与“委托”的量。以钻石为例,评估钻石的价格通常要考虑克拉量、色泽、瑕疵与切工四个量。假若我们在市场上花10万元购买1克拉大小的钻石,其实是我们买的是这颗钻石四种量的组合,每一种量都独立计价包含在这10万元之中。这里要说的是,如果需求曲线以钻石克拉为量,其他三个量自由变动的话,钻石的需求量并不一定随克拉量价格的上升而下降——在其他三个量不变的情况下,钻石的价格和以克拉为量的需求量一定满足需求定律。
所谓推托,英文称proxy。举个例子,工厂以件工算工资,以每件产品获产品的局部算,属“有质”的——直接以产品作价。如果工资以时间算,时间只是一个委托之量——雇主并不为你的时间支付成本,雇主只想购买凝固有劳动时间的产品,在这个意义上,时间只是代表工人一段时间内产出的大约估计。张五常在书中还举了维他命丸的例子。维他命丸大多是以瓶计价的,但瓶子本身与维他命没有关系,是“无质”的。瓶子只是维他命丸的委托算价单位,维他命的价格基于其瓶量大约定价。但人们对维他命丸的成分是有所偏好的:有人觉得维他命C多一点,他愿意出更高的价格;有人觉得维他命D多少一点,他出的价更高。但是这些“质”的量并没有在瓶价上加以反映,因此对于某一种维他命的边际用值来说,并不等于他们的市价。某种意义上,背离了需求定律。
通过对价与量的分析,张五常对需求定律进行了一般化,需求定律约束着“价”与有关的“量”的规律,但其量可能是“有质”的也可能是“委托”的,或者是二者的合并。这样在运用需求定律时,需求曲线是指哪价、哪量?只有价与量有着直接联系,才能真实体现需求定律。《经济解释》一书正是基于需求定律,一招鲜吃遍天,不仅消灭了吉芬商品,更是为张五常的经济学的超强现实解释力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