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形成基于的三个重要信念:
第一,凡是现象或行为,其存在是靠主观的判断,而大家决不能在这主观上有分歧。
第二,所有被众所认同的现象,都是有迹可寻,有规律的。
第三,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一定要坚信任何事情的发生,决不会是无缘无故的。
特殊理论也是理论,不过因为过于特殊,一般性的解释能力就谈不上。一个特殊得只能解释一个现象而完全不能伸展到其它现象去的理论,是毫无一般性的解释功能,所以其解释力小之又小,其代价是太大了。
套套逻辑,是指一些言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是错的。套套逻辑的内容是空洞的,半点解释能力也没有。
实证科学(Empirical Science)的主旨,是要创立一些可能被事实推翻的句子或言论来作推测的。推测可能被现象推翻,但却没有被推翻,现象的发生证实了推测,那么现象就算是被解释了。
假若一个理论的推测被事实推翻了,我们只有两个选择。其一是将现有的理论放弃,另创理论;其二是设法附加条件以资挽救,但正如前文谈特殊理论时提及过,这样挽救理论须付代价,而代价是不应过大的。解释现象的用场是衡量理论的最重要准则。理论是不应该以对或错来衡量的。
有现象限制因而肯定,也从而达到可能被否定的含意,叫作均衡(equilibrium)。「非均衡」可以解作因为被推断的现象没有限制,理论就缺少了可能被事实推翻的含意,而「均衡」则是指因为有限制而达到可以验证的理论。
缺乏与竞争的基础假设:
(一)每个人的任何行为,是个人的选择,而这选择是可以被推测的;
(二)在任何局限条件下,每个人都会一贯地争取最大的私利。
物品:凡是有胜于无的东西,不管是有形或无形,都是「物品」。物品分为两大类:其一是经济物品(economicgoods);其二是免费物品(free goods)。「多胜于少」是经济物品的定义。
「缺乏」是因为在需求下,供应有限而引起的。缺乏的程度,是以相对的需求来决定的。
竞争的定义,是指一种经济物品的需求有多于一人的需求。
在社会的经济竞争中,无论是法律、纪律或习俗,都是以有约束性的办法来界定人与人之间的权利。这种权利界定就是产权制度了。市价不仅决定谁胜谁负,也决定生产力高者胜,而私产制度是协助市价的采用。
经济学的范畴包括三部分:
第一,在知道有关的局限条件(constraints)或游戏规则(这就是产权制度或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划分)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推断所用的竞争准则是什么。
第二(这是经济学最容易的一部分了)是有了竞争的准则,经济学可以推断人的行为会怎样,资源的使用会怎样,财富或收入的分配会怎样。
第三部分是最困难的了。那就是,要解释游戏规则是怎样形成的。
量度是排列:大小的排列、多少的排列、重轻的排列,等等。功用是以数字排列选择的定名。
数字有三种用场,而其中两种是量度的。第一种非量度的,是数字可用作鉴辨。例如你到马场赌马,每只马的身上都有一个数字,如七号、三号等。这些数字不论大小、快慢,而是作为鉴辨之用。买七号马,跑胜了你就去收钱。数字其它的两个用场,是关于量度的了。有两种量度,因为数字量度可以有两种排列。一种排列的数字是可以加起来的,叫作基数量度(Cardinal measure);另一种数字只可以排列,但不可以加起来,叫作序数量度(Ordinal measure)。
「边际」功用是指多一点物品或少一点物品所带来的功用数字转变。
替换定理:每一个人都愿意牺牲任何物品来换取任何其它物品。。「等优」是指功用数字相同,每一点不分彼此地同样可取。
「凹凸定理」(Convexitypostulate)或「边际替换意图下降定理」(Postulate ofdiminishing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假若功用数字不变(在同一等优曲线上),一个人拥有的甲物品愈多,其愿意以乙物品替换甲物品的意图就必定下降。
因为收入增加而需求量减少了的,就是 Inferior good(贫穷物品)。一种贫穷物品的价格下降,这下降的本身使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但价格下降引起的实质收入增加,贫穷物品的需求量会下降。二者相加,一正一负,需求量可能还会上升。然而,在逻辑上这一正一负也可能有需求量下降的效果。这后者就是有名的嘉芬反论(Giffen Paradox)了。包是一种主要的粮食,如果包的价格大幅下降,消费者的购买力上升,多吃了肉类,因而少吃了包。包之价下降,但需求量却减少了。这反论使例子中的包被称为嘉芬物品(Giffen Good)。
需求定律(The Law of Demand)是说任何物品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必定上升。价格是一个变量(variable),需求量也是一个变量。需求定律是说这两个变量的连系是负值的(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然而,以一种物品来说,除这物品之价格与需求量这两种变量外,可以影响该物品的需求的其它变量或因素数之不尽。其它可变但假设不变的量(other things unchanged 或 ceteris paribus)可称为参数(parameter)。
需求定律是要有准则地选择变与不变的因素的。选择准则是:只要需求定律的验证含意不被事实推翻,其它的不变因素愈少愈好——其它可变量愈多愈好。在这个准则下,如下的三项「不变」与「变」的界定是「安全」的——安全者,不被事实推翻也。
(一)凡是直接影响价格的其它因素皆可变。
(二)凡是直接影响需求量的其它因素皆不可变。
(三)价格转变会导致需求量的转变,但价格的转变还可能导致其它因素的转变,而这些「其它因素」可能再影响需求量。这些在「中间」的、间接地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变量)皆可变。
价值有两种。其一是用值(use value),其二是换值(exchange value)。顾名思义,用值是某物品给予拥有者或享用者的最高所值,或这个人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换值是获取该物品时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而在市场上,换值就是该物品的市价了。
何谓价?价是一个消费者对某物品在边际上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在边际上,他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为何?答曰:是该物品在边际上最高的用值。以市场来说,换值是市价。某物品的边际用值比市价高,消费者会多购一点;若比市价低,这消费者当然不会购买。在均衡上,市价就必定与最高的边际用值相等。
关于「价」的理念,我们还有几个重点要澄清的。
(一)好些物品没有市场,或在某些制度下市场不存在,所以没有市价。没有市价我们就要谈代价了。
(二)价格永远是相对价格(relative price)。在一个没有市场的制度中,金钱之价就谈不上。我们只能以代价分析,而这代价也是要付出或放弃的物品的最高边际用值。
(三)价格通常用现值(present value)量度——将来才付之价要用利率折现(discounted)。
(四)价或代价有动态,有流动(flow)与静止(stock)之分。按期付款(如租金)是流动;一次付款买房子是静止。
需求量是指在不同的价格(换值)下,消费者意图换取的最高的量。需求曲线于是成为在不同价格下最高的不同需求量的界线。
用值与换值的差额就是消费者的盈余了。在边际上,水的最高用值与价(换值)相等,消费者的盈余是零。但边际之前的每一杯水,其用值是高于换值的,每杯皆有盈余,这些每杯盈余加起来,就是消费者的总盈余了。
「全部或零」叫作 all-or-nothing。全部或零之价(上述苹果每个六元)是最高用值的平均价,消费者盈余包括在其中。一般常用的需求曲线,是每价任君买多少。但若每价都规定要买全部,要不然一个也不能买,这条需求曲线就变作全部或零的需求曲线(all-or-nothing demand curve)。在这曲线上,消费者的盈余是零。价是最高的边际用值,但以全部或零的需求曲线来说,价是最高的平均用值。
指定了需求量(例子中说是五个),消费者盈余可以有三个定义,是从不同角度看同样的盈余:(甲)消费者盈余是一个消费者愿意付出的最高换值(三十元)与实际换值(十元)的差额。(乙)消费者盈余是一个消费者的总用值(三十元)与总换值(十元)的差额。(丙)消费者盈余是一个消费者在全部或零的选择下愿意多付的最高差额(二十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