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很久写字,心里展平如白纸,没有半个主意。
如是回想高中毕业到大学毕业的那段时间,怎么就有这么多话要说,这么多字要写呢?
也许是那时我不怎么看得上别人写的东西,觉得差点意思,不比我高明太多。不像现在,朋友圈的转载,知乎的段子看多了,感觉正说的,反说的,阴阳怪气的,都给人说完了。某个消息一刊载,那头话题就上了台面。或者说是话题上了台面,才成了新闻。看入眼中,心里一琢磨,有了一些看法。于是便去知乎微博找人印证,没翻几页,果然看到了“正和我意”的评论,话被人说全了,所以也就没有疏堵的需求了。
这便好比引用。引用的好处在于,想法不是自己的,引用仅表赞同,或者说连赞同也不用坚持,被人质疑时也可以辩称“我觉得这个观点有点意思”云云。总之自己总是立于不败之地的。若然是自己写下的文字,发在朋友圈里便显得十分特别,因为正常人怎么会去因为一件事长篇大论呢?以至于如此郑重其事的发表。这不啻于站在公共场合里讲演,如果观点幼稚肤浅,被人当众评论出来,可能是要绝交的。如果众人噤口,可能是不屑一顾,或者不忍揭穿,未免难堪。如果点赞如云,甚至有几个评论鼓掌叫好,又免不了不自信的想“大家看我写了许多,不能当看不见,社交礼仪,就点个赞吧”。
最近几年,朋友圈越来越是工作圈了,所以感性和激愤之言不合再说。毕竟工作中斯文有礼,标准的理工男形象,到了网上判若两人,不免让人诧异。博客2018年底关闭前,就已经门庭冷落,大家都在生活中找到了平静和陪伴,不再需要靠闭口码字来隐秘的寻求共鸣,宣泄愤怒。我许久没有写字,一方面是因为我写不出来让自己满意的内容,另一方面,我阅读和思考的更少了,没有下笔的动机。
思维,本身就是以语言为根本的。不写作的时间越久,思维能力也就越退化。我觉得现在的自己,一定比不了20岁的自己。那时候还没有见识太多生活,不会摆出对一切了然的可恶态度,也不会为了掩饰无知而装做不感兴趣。像是一根灵敏度很高的探针,对周围的一切敏锐,有着激荡的心理曲线。热衷于扮演,不管是看书、看电影、听音乐,总是很入戏。看的多,想的多,写的多,未来还有着无限可能。理论上说,现在和那时也没两样,仍然算个年轻人,有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有能力得到读书时求之不得的东西,有时间去学习感兴趣的东西。只是思想变得迟钝了,不愿意思考,更愿寻求他人的想法和认同。
可能是社交媒体的影响,意见领袖的言语以秒级在网络中传递。各种倾向、理性、极端的言论都能很快的看到,我们个人的思考还没有开始,就被拉拢站队了。思考也是件辛苦的事情,观点、论据、结论什么的,何必如此呢?不过也是种消遣而已,何必太当真。我想,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一个缺少独特性的观点,在公众空间中,是几乎没有价值的。对的,这就是改变的本质。公众空间在自媒体时代进一步的扩张,取代了小范围的茶话会。在互联网空间中,你只需要做一个聆听者,控辩双方已经就位,观点已经摆上了台面,你进场就是看热闹,看别人站队,或者看围殴耍猴。而在线下的小圈子里,才有表达的必要,凸显个人态度的语境。
所以,独自坐在电脑前码字的时候,最好就是不看任何东西,不寻求任何灵感。就像今天这样,从一张白纸硬生生扯出一千多字。这些想法和观点一定很早的就埋在了脑子里,只等排除干扰,用文字一点点诱导。就像一个结构混乱的数据表,需要耐心的清洗和分析。为了避免我对自己文字的厌恶,我决定不做价值评判,只管往下敲打键盘,噼里啪啦,噼里啪啦。每周一被我硬点成写作日,就是说这是一个非做不可的事,有点像作文课。
时隔很久写字,其实没有太多犹豫和停顿。这说明,扯淡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我相信,如果我愿意,文字将毫无停顿的继续向前冲锋到后半夜。哈,其实下一次我可以做个挑战,一口气写3小时,看看最后胡说八道出来个什么玩意,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