莹火虫‖新父母晨诵+晨诵启思130
张爱敏
【新父母晨诵】
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萤火虫微语主持:朱永新
秋天了,白露凝结成霜。河边的芦苇苍苍繁茂,“伊人”就在河水那一方,我要逆着流水去找“她”,但是道路曲折险阻又坎坷漫长。我要顺着流水去找她,她仿佛就在那水中央。美好的事物在遥远的地方向我们招手,亲爱的新父母们,我们如何才能让孩子明白:要获得美好的事物,要达成美好的心愿,就得付出艰辛的努力,通过漫长又坎坷的追求,上下求索?细细品读这首诗,透过美好的语言,感受诗中的意趣吧。
【我的微语】
亲爱的新父母们,请在求索中抵达教育的真谛。
晨光微熹,白露为霜。读罢《蒹葭》的古老诗句,仿佛看见两千年前那位执着追寻的诗人,在秋日的芦苇荡中徘徊寻觅。那若隐若现的“伊人”,既是诗歌中朦胧的意象,又何尝不象征着教育的美好愿景?朱永新先生提醒我们,这首诗揭示了获得美好事物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真理。作为父母,我们如何在孩子心中种下这份不畏艰难的求索精神?
《蒹葭》的意境之美,在于它将追求的过程诗化。诗中“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的反复咏叹,不是对困难的抱怨,而是对追求本身的礼赞。教育的真谛或许正藏于此——不是急于抵达某个具体目标,而是珍视追寻过程中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跌倒、每一次起身。孩子的成长之路,何尝不是一条需要“溯洄从之”的漫漫长路?
现代社会的急功近利往往侵蚀了教育的本真。我们渴望孩子快速掌握技能、立即见到成效,却忽略了教育本质上是一场需要耐心的漫长追寻。就像诗中的“伊人”始终与人保持距离,真正的教育成果也不会立竿见影。它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反复的尝试,需要接受过程中的曲折与不确定性。这份等待的智慧,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诗中的追寻者面临两种选择:逆流而上或顺流而下。这多么像父母在教育中面临的两难——是逆着孩子的天性严格管教,还是顺着孩子的兴趣自由发展?真正的教育智慧或许在于二者的平衡:既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又适时给予引导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与孩子其实都在追寻各自的“伊人”——那个更好的自己。
白露时节,露水因寒气而凝结为霜。这自然的转化暗示着一种教育的哲理:经历艰难困苦,生命才能获得升华。保护孩子免受一切挫折,反而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机会。恰如露水需要经历寒冷才能成为霜,孩子也需要在适当的挑战中磨练意志、培养韧性。那些“道阻且长”的时刻,恰恰是塑造性格的熔炉。
诗歌的魔力在于,它不直接说教,而是通过意象与韵律唤醒读者内心的共鸣。这也提醒我们教育的方式:与其唠叨不停地说大道理,不如为孩子创造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带孩子走进自然,感受白露时节的凉意与美丽;共读经典诗文,让文化的种子在心中悄悄发芽。这种浸润式的教育,往往比直接灌输更为深刻持久。
“伊人”始终在水一方,若即若离。这似乎暗示着教育永远是一个未完成的过程。作为父母,我们不必追求做完美的教育家,而应成为孩子求知道路上的同行者。我们也在不断追寻更好的教育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与孩子共同成长。教育的魅力或许正存在于这种永无止境的追求中。
在这个白露时节,让我们与孩子一起读读这首古老的诗,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追寻之美。告诉孩子:美好的事物值得付出努力,漫长的道路上有最美的风景,而真正的收获不仅在于最终得到什么,更在于追寻过程中我们成为了怎样的人。
诗歌的结尾是开放的,没有告诉我们追寻者是否找到了“伊人”。这留白恰是教育的智慧——我们不必急于看到所有问题的答案,而应相信在持续的努力中,孩子自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就像白露终将化为晨雾散去,黎明的光芒会照亮前行的道路。
在这永恒的追寻中,我们与孩子共同成长,互相启迪。教育的真谛,或许就藏在这看似无止境的求索之中,而每一次真诚的努力,都让我们离心中的“伊人”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