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百法的意义(第二讲法义)
一、五大要素在解脱道和菩萨道中的重要性
(一)五大要素——发心
出离心和菩提心是学佛过程中正确的发心,可以把我们导向解脱和成佛。不正确的发心会把我们导向凡夫心。所有法门和宗派都是建立在解脱道和菩萨道两种途径上,小乘偏向解脱道,大乘偏向菩萨道。出离心是解脱道的基础,菩提心是菩萨道的基础。
(二)解脱道的修行需要有五种要素:
1.出离心:
(1)出离心是解脱道的基础,发心是希求的意愿,有强烈的出离心和普通的出离心,同样一种心,力量有大小、有强弱,对修行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甚至是至关重要。
(2)出离心从表面上来说,出离的是环境、是轮回、是三界;从实质上来说,出离的是惑和业。
(3)解脱道就是出离心的完成。出离心的完成要靠:一个是戒律(止息妄流——惑业),一个是正见(把妄流去掉)。
2.解脱道的修行需要五种要素:
(1)皈依:对解脱道的方法要生起信心,相信佛法能够帮助你获得解脱。
(2)发心:有出离心,一定想要解脱。
(3)戒律:用戒律止息无始以来形成的妄流、妄心。
(4)正见:解脱道的正见。
(5)止观:有了正见之后要修止观,通过修止观开智慧,把妄流彻底地消除,成就解脱。
(三)菩萨道的修行需要有五种要素:
1.皈依:是上一课内容。
2.发心:菩提心是菩萨道的基础:
(1)在大乘经典里对菩提心的论述是非常非常地多,菩提心是大乘的根本、基础、不共法,贯穿着整个学佛的修行。
(2)菩提心之前要不要有出离心,有的人可以直接发菩提心。对很多人来说,前面有一个出离心的基础会更好。出离心是对三恶道的苦、对轮回的苦生起一种出离心,要把这一份出离的心,扩大到一切众生的身上,这个出离心就是菩提心。
(3)发心就是希求,意识到佛陀的伟大、佛果功德的殊胜,希望也要成就像佛一样的人格和品质——发菩提心。菩提心的修行一方面是成就无上佛果,一个方面像佛菩萨一样利益一切众生。菩提心简单地说,是一种自觉而又利他的心和行为。从自觉成就智慧的品质;从利他成就慈悲的品质。
(4)从愿望的产生到完成佛陀的悲和智,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持菩萨戒,一方面要修空性见,两个方面要同时进行的。
(5)菩萨道的修行次第在唯识的论典里讲得非常的详细,说明了唯识宗在菩提心和菩萨行修行上内容的丰富和完整性。
3.戒律
发起愿菩提心之后受愿菩提心戒,之后再要受菩萨戒,通过菩萨戒的修行来帮助我们完成慈悲的品质。从皈依到菩提心到菩萨行,菩提心的基础很重要。
4.正见
(1)忽略了菩提心、菩萨行的基础,所学的空性见理论,变成是哲学式的、玄谈式的东西。
(2)空性见的理论,是完成菩萨行的修行服务的。如《金刚经》的建构非常合理,从凡夫心走出来,走入圣贤,关键是空性见。各个宗派都有自己的空性正见,唯识宗是以诸法唯识建立唯识中道见,帮助我们从凡夫心中超越出来。
(3)菩萨行之后一定要通过闻思经教树立正见。每一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能力和兴趣爱好来选择一种正见。
(4)唯识正见对于弘法、对修行是很有用的,但是也可能你没有能力去接受。
(5)正见有两个层面:闻思的层面和心行的层面。闻思的正见是世俗的正见,心灵内在具备的无漏正见是出世的解脱的力量、正见世间的力量。出世间的正见要以闻思为基础,正见帮助我们超越世俗心,解除惑业。
(6)我们的认识是建立在我执和法执基础上,是颠倒的、是遍计所执。学习唯识要通过闻思经教,用唯识的正见对过去所有认识的东西进行重新思考、重新认识。
5.止观
(1)观察修:通过闻思认识到我们过去所执著的一切确实都是空的、虚幻的、了不可得的,我们需要对世界进行重新的审查。
(2)当我们对世界重新思考之后,由过去那种错误的认识形成的一种心理,就会逐步地被解除掉,可以把很多粗的烦恼给转掉了,通过思考来调整我们的观念和心态,就是一种禅修的行为。
(3)以前认为禅修是无分别——错误。禅修是要以分别为基础,只有达到最高的时候,契入空性的禅修才是无分别。
6.总结:菩萨道的修行围绕着五个要素、两大中心:
(1)五个要素: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
(2)两大核心就是悲和智,一方面成就了佛菩萨的品质,一方面解除了凡夫心,解脱烦恼,最后成就菩提,得大自在。
(3)抓住五大要素、两大核心也就是抓住了三藏十二部典籍的精髓了。
(4)每一个宗派都是一个修学的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宗派必需要具备的五大要素。如果缺少了某一个要素,在修行上就会造成困难。
二、落实五大要素的方法——止观(观察修和安住修)
对佛法有了完整的认识之后,要如何一步一步实践,落实到我们心行上,修皈依、发心、戒律、正见都可以通过止观来修。就是观察修和安住修。
(一)皈依
目标就是引发保持我们对三宝的信心,不断地思惟轮回的苦,三恶道的苦,不断地思惟佛菩萨的功德,引发对三宝的向往、依赖之心。从对三宝生起皈依之心到保持皈依之心,到最后成就三宝的品质,这个过程都没有离开三宝。要不断通过修行来完成。
(二)发心
1.的生起也要通过观察修,经常观轮回苦,观三恶道苦。如果不觉得苦,就没有办法生起出离心。每天都要这样想一遍,才会知道三界不是久居之地,我们现在的安逸只是暂时的,安全是非常脆弱的。要每天都思惟,形成一种习惯。
2.菩提心的生起:道次第论里面讲的七因果、自他相换,每天要做这样的思惟,如果不思惟,菩提心就很难地生起。
3.通过止观来修,直到我们修到天天每时每刻都能保持这种出离心、菩提心,我们的修行就成功了,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修行也就算是成了。
(三)戒律
从解脱戒到菩萨戒,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可以通过止观来修。每一条戒都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个是持戒的功德,一个是不持戒的过患。思考之后,我们自然也就能够安住在戒的修行里边。
(四)正见
从闻思的正见到获得空性的正见,瓦解我法二执完全就是要靠止观的力量。如果没有止观的力量,所获得闻思的见,只是一种知识,对生命改变会有作用,但没有办法究竟地解决生命问题。
三、总结
1.对佛法的修行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五大要素提供的一个完整的认识。
2.在实践上,我们需要能够一步一步地落实到心行上,否则,所学的佛法就只会成了纸上谈兵,说起来夸夸其谈,做起来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