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鲁班石
昨天大哥在朋友圈晒图,说是家乡的麦子又黄,杏儿也熟了。读文看图,我随即感到扑鼻麦香,满口杏酸。
麦黄杏熟是中原大地的物候景象,正是我的家乡所在地——关中平原近日的景象。
中原大地的物候大约就是这个景象。北京地区已看不见大面积的麦子地了,也不知周圈地区麦子开始收割没有。我在农村插队那会儿,每年这会儿开始收麦,最苦最累也是吃饭最香睡得最实的日子。
每年时节临近端午节,是关中平原农村人最忙的时节。此时,有四声杜鹃鸟飞来,不停地鸣叫着的“算黄算割(关中平原的地方语,等同于’边黄边割’)”的声音,似乎在不断地提醒人们要注意天气变化,要趁着天气好,哪处麦子黄了就割了哪处,不要等到整片地的麦子都黄了再一起割。如果割得不及时,遇到变化无常的天气,黄了的麦子就有可能被暴雨给糟蹋了。
经历过天气变化给收成带来影响的人们,此时不在怕热,他们不顾一切地顶着毒辣的太阳抢收麦子。
从以前人工割小麦到现在基本实现机械化收割,虽然节省了不少劳力,但晒麦子却仍是一道繁琐的工序。
一般麦子割下来脱粒后要经过持续一周时间的晾晒,这个时候如果是好天气,大概一周左右的时间,麦粒里多余的水分经过毒热的太阳炙烤被晾晒得干透,就达到可以放心存储的标准。晾晒麦子的季节最怕遇到雨天,尤其是连阴雨。
关中平原芒种时节最常见的天气是雷阵雨,晒麦天遇到雷阵雨的天气不是什么好事情。这个时候农活多,割完麦子要晾晒,麦地要耕种玉米,种了杏儿的农人还要急着收黄了的杏。早些年间,家在农村的学生,学校里要放芒假,让大小学生回家帮家人夏收芒种,而大小学生做得最多的活就是在家里或家附近的场院晒麦子。
我小的时候每年夏收季节就全帮家里晒麦子。大人会看天气,认为今天天气好,一早就把麦粒晒出来,然后下地去干活。而我就在晒麦场盯着,不时地拿起拖耙把平铺的麦粒拖耙出一道道的小沟,使每粒麦粒都能吸收阳光。
除了拖耙翻晒麦粒,还要会观察天气变化。很小的时候,大人就教会了我识云看天气的方法。我的家乡在川道,北靠土塬,南临秦岭山脉。大人教我夏天要看南面的云朵,见有白转黑色的云朵漫天滚滚而来,必定一会就有雷阵雨袭来。
知道雨要来,就要抓紧把麦子堆成小堆,再用塑料布遮盖起来。
早上天气好时
今天上午在郊区开会,中午偷闲去摘杏子。两棵杏树枝头硕果累累,特别喜人。我边摘边吃了几个,口涎满嘴,牙倒齿酸,杏子虽不一般大小,但杏香四溢,比那超市肤白腮红的大白杏好吃太多了。杏有杏味,酸中带甜,甜中有香。仔细想想,什么都是天然的好,改良的真的不行。
过两天把博物馆的麦子收了,那再种点儿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