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超载:对待信息超载的应对之策是学会筛选和重复学习。李笑来老师说现代人有三个大坑,其中第二个就是“心急火燎地随大流”。别人做什么他也做什么,生怕掉队,生怕错过机会。其实,机会是留给一直有准备的人的,你只是想做风口上的猪,却没想过自己有没有一飞冲天的能力呢?我订了不少得到的专栏,一开始只有三四个,后来,觉得每个专栏都好,越订越多,现在已经有十几个了。这就造成经常有的专栏听不完,而且也没有留言的心情了,听过就算。如果从“对我最有用”的方面来看,显然有助于成长的李笑来,古典,刘润和武志红的专栏是最有用的,以后这几个专栏要重点听。
在专业书的学习方面,我也常有望洋兴叹之感,别人一说什么书好就去买,结果自己的知识很零碎,也没有形成专业上的自信心。后来我接触了笑来老师的“最少必要知识”的概念,比如说我想学儿科,那么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就是重中之重,是最少必要知识,而不是一开始就撒大网想各方面都成为专家。对于“最少必要知识”,重复是非常有用的。因为人类有记忆遗忘曲线,学过的东西不可能很快就用到,记牢,然后到了该用的时候却又想不起来。所以对于有用的知识,要象孔子说的那样,“学而时习之”,才能真正记牢。慢慢地,才能编织成一张本学科的记忆之网,这样才能有初步的自信。
2.消极过滤 大多数人都是比较被动和消极的。所以我们要按史蒂芬柯维说的,首先要有积极主动的心态。一个观点或建议,十年前觉得不可能,十年后却变成了现实;支付宝刚推出时,多数人是持怀疑态度的:实体店尚且质量没有保证,一不留神就买到假货,何况素未谋面网那边的人?但恰恰是支付宝建立的信用体系,使卖家更加重视自己的信誉,追求多次而不是单次博弈,最终造成了全民网购的盛况。第二种消极是,我们听到与自己不一样的声音时,第一反应是反驳,我们只喜欢听与自己相近的观点。在互联网上,相近观点的人更容易组成小圈子,而这种观点可能发展得越来越极端。比如说,我是学中医的,近年网上反对中医的人越来越多。但我没有把他们一概屏蔽,而是谨慎地阅读他们的文章,吸取有道理的部分。这样在现实工作中,我也不必认为中医包治百病,看到它的局限并不是一件坏事。
3.缺少跟进 很多人的新年计划坚持不了一个星期,有可能是目标太大,坚持了几天坚持不下去,索性放弃。其实这是很可惜的。我也是,每月都订了计划,存在手机里,但时间一长就忘了看了。所以我觉得,目标一定要写出来,贴在房间里显眼的地方,这样还可以让家人督促你执行;另外,森田正马先生说,计划在于修正。小的时候,父亲就喜欢让我订各种计划,大到假期计划,小到一天的计划,可是我的执行情况却很差,就是没有及时跟进的缘故。目标订出来,过了几天后,一定要看看自己执行的如何,进度如何(完成了百分之多少),干扰因素是什么,然后相应地修订计划。千万不要有“全或无”的思想,觉得一个完美的计划完不成,就索性放弃,不去想了,这样就失去了自己进步和调整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