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服务是运用心理学及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或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心理亚健康恢复指导、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改善公众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的关键措施,是培养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
第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充分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意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应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要大力发展各类心理健康服务,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鼓励培育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要积极引入社会工作者、心理专业人员等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心理健康指导师是专项能力培训证书,类似于职业技能证书,主要是对于技能的培训证明。从事相关工作还是需要有实际的能力的。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颁发的社区心理服务指导师也是这方面的技能认证。
2020年12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印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基层人员培训方案》,明确指出:要加强各级各类人员培训并建立人才信息库,聚焦基层人员的心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组织其为当地提供心理服务。
2021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加强各部门各行业心理服务,需结合行业特点,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提供心理健康或社会工作服务。要在村(社区)简历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2021年底前,以村(社区)为单位,建成率达80%以上。
为积极推动社区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缓解社区心理服务人才短缺现象,提升社区心理服务专业水平,助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社区工作委员会针对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实际需求,整合国内多方心理服务等专家资源,推出《社区心理服务指导师》培训项目。
社区心理服务指导师,是立足城乡社区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的专业人员,是以社区为主要服务场域,以社区居民,尤其是困难群众、老年群体、困境儿童、社区矫正人员、失独家庭、社区戒毒人员等社区特殊群体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理科普、心理疏导、心理援助、矛盾调解、危机干预协助、社区心理文化活动等综合社会心理服务,营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社会心态的心理服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