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难得的有时间带娃,发生了几件很有趣的小事。
事件的人物,是我们家7岁的小朋友,和我这个平日里比较少管她的爸爸。
事件一。
小朋友看着满篇待完成的数学作业,很是不想做。不想做又不得不做,她的表现就是拖拖拉拉,明明会做的题,也要拖很久才下笔去写,其间不是要喝水就是要上厕所。
我坐在她对面,看着她那个无精打采左顾右盼的样子,自己心里总是在嘀咕:“就那么几道题,有这偷懒的几分钟,如果专心做的话,不早就做完了!”心里想归想,但我也知道,这么跟她说肯定没用。
一个办法是盯着她,在她停下来磨蹭的时候就催促,这招试过了,她累我也累。这次得换个招数了。
我把她的作业本拿过来,在本子上划了几条线,把一大张作业分成了5个小块,然后问她:“现在有5块作业,每块做完,你可以休息两分钟(她的”休息“就是看IPAD),你想先做哪块?”
她看了看,指着其中的一块说:“先做这块!”我说:“好。你做完这块就可以休息两分钟,现在开始吧!”
这时就看到,她为了那个近在眼前的2分钟“休息”,简直是下笔如有神,刷刷刷做完了预定的那个小目标,然后就伸手去拿IPAD。在她拿到IPAD之前,我又提醒她:“2分钟哦,2分钟到了就要做下一块了,好不好?”她盯着IPAD点点头,说“好!”我又跟她说:“那时间快到的时候,我提醒你,好不好?”她也说“好!”
2分钟快到了,我提醒她:“2分钟快到了哦!”出乎我意料的是,她并没有继续玩下去,而是立即收起了IPAD,打开了作业本。我又问她:“接下来做哪一块呢?”她又做出了选择,并立即投入了计算,甚至一边想答案,还一边嘴里念叨着题目,这显然是调动了所有思考器官,进入了”心流“状态了嘛!
就这样,一小块,一小块,即使加上每个小块之间的2分钟”休息“,结果她还是比平时少用了一半时间,就完成了数学作业。最后一道题做完的时候,她开心地站起来,跟我击掌,来了个HIGH 5!
事件二。
语文作业,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语文作业一点也不难,就是描红写字,可她就是不想写。
设身处地想想,我在她那么大点年纪时,应该也是很不愿意写那么一篇字的,多累啊!
可问题还是,不管想不想,作业总是要做的。
我拿出我的抄经本,指着一个位置跟她说:“爸爸跟你一起写字,好不好?我打算写到这里,你要写到哪?”她好奇地看了看我的抄经本,又看了看自己的作业本,指着自己作业本上的一个位置说:“这里!”我说“好!准备……开始!”
我开始抄经,一边抄,一边用余光观察她的表现。她呢,则一边努力描红,一边还不时探头看看我抄到哪里了,盘算着要比我快。
第一轮,我比她先完成了预定目标,她写完自己的预定目标后,跟我说:“你赢啦!”我跟她说:“要不要再来一次?”她说好,并自己先设定了目标。于是我们又展开了第二轮“比赛”,这次,她赢了,还开心地说:“再来一次!”于是我们又开始第三轮“比赛”,她又赢了!她开心地说着“我赢了2次!”,一边洋洋得意地收起了语文作业本。
我也很高兴,我完成了我的作业,她也完成了她的作业。
事件三。
小朋友学会了嗑瓜子,于是她的零食就多了一样:瓜子。
问题是,每次她嗑瓜子,都把瓜子皮扔得到处都是,我总是要跟着她屁股后面收拾残局。
我琢磨着,跟一个7岁的小女孩讲”要保持整洁“,用处可能不大,讲道理应该是讲不通的。
我去厨房拿了一个小碗,跟她说:”磕完以后的瓜子皮都放到碗里,好不好?“她看了看小碗说,”好!“
让我惊喜的是,她不仅把后来磕的瓜子皮都放到了碗里,还把之前扔在桌子上、地上的瓜子皮,一个一个捡起来,都放到了小碗里!
很多时候,告诉孩子”可以怎么做“,也许会比告诉他们”不要做什么“,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