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一为夏日类:
南风之薰,以解民愠,以阜民财,舜之咏也。人皆畏炎热,我爱夏日长,唐太宗之咏也。所处之时同,而所感之怀不同,故宋玉有雌雄风之对焉。
《南风歌》相传为舜帝所作: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南风吹呀,可以解除万民之愁苦。南风适时啊,可以令万民丰裕。
唐文宗(李昂)与柳公权联句作诗,前两句皇帝所作,后两句柳公权所作: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柳公权)
雌雄风出自宋玉《风赋》:
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
中心惨怛,生病造热,中唇为胗,得目为蔑,啗齰嗽获,死生不卒,此所谓庶人之雌风也。”
一、李郢《夏日登信州北楼》
高楼上长望,百里见灵山。
雨歇河珠定,云开谷鸟还。
田苗映林合,牛犊傍邨闲。
始得销忧处,蝉声催入关。
李郢,字楚望,唐宣宗大中十年进士。信州为今天江西上饶。
前三联写景,诗人登楼望山,当时雨霁云开,所以可以远望百里之山。中间四句描写远望之景色:水中河蚌安宁,山谷鸟儿飞翔,林边田苗成长,村头牛犊悠闲。
看到这一片景色,诗人正感到忧愁烦躁渐渐消除,然而蝉声激切,似乎在催着诗人入城。言外之意,又要回到纷杂的世事当中了。
这首诗虽然归于夏日时,其实目的并不是描写夏日,而是恰逢夏日而已。景语是为了情语服务。
方回点评说:
中四句尤佳,却是第七句一斡有力。谓高楼之望,政足销忧,而蝉已迫人入城矣。始见无穷之味。
犹后山云“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也。游兴未已,而小儿童辈随行,但云欲归。非细味不见此二诗之妙。
方回提到的陈师道这首诗为《登快哉亭》: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前三联也是写景,诗人沉浸在美妙的景色中,身心放松。然而家中还有小儿需要照顾,虽然游兴未减,却不得不回归到现实生活中。陈师道这首诗与李郢《夏日登信州北楼》用意异曲同工。
二、刘得仁《夏晚》
刘得仁约唐文宗开成中前后在世,生卒年不详。方回收录了他的一首《夏晚》:
日夕得西风,流光半已空。
山色渐凝碧,树叶即翻红。
学浅惭多士,秋成羡老农。
谁怜信公道,不泣路途中。
农,属于【冬】韵部,其他三联押【东】韵部。
方回说:“有春晚诗矣,未见夏晚诗也,盖言秋近而已”。以春晚为题的诗多了,但是以夏晚为题的诗,就少多了。只不过写夏季将结束,秋天近了而已。
这首诗不看题目,更像写秋景。前二联写景,后二联抒情。虽是夏景,却有秋天的萧瑟,看前两句写景即可知,其后面抒情必是负能量的。
学问不足,羡慕众多的贤士;秋天有收获,羡慕有经验的老农。尾联对于世道不公发出感慨。据说刘得仁屡试不中,或是因此而不满。
三、陈师道《夏日即事》
陈师道,号后山居士,江西诗派代表诗人,苏门六君子之一。
花絮随风尽,欢娱过眼空。穷多诗有债,愁极酒无功。家在斜阳下,人归满月中。肝肠浑欲破,魂梦更无穷。
方回对于江西派诗人很是偏爱,收录了不少江西诗人的作品。关于这首诗,方回点评说:
以花絮对欢娯,此等句法本老杜,而简斋(陈与义)尤深得之。三四绝唱。
首联用实对虚,美景也好,欢心也好,都已经成空。如今穷愁之人,唯有诗债,而饮酒亦无法消愁。陈师道生活穷困,参加朝廷祭祀大典,连合适的棉衣都没有,结果因冻而病,不久就去世了。
这首诗写夏日的内容,更多体现在题目里,诗中所写并没有突出夏季的特点。
四、 张耒《夏日》:
张耒《夏日十二首》,方回选了两首,其中一首:
蚓壤排晴圃,蜗涎印雨阶。花须娇带粉,树角老封苔。问字病多忘,过邻慵却回。晚凉还盥栉,对竹引清杯。
这首诗的首联阶字,属于【佳】韵部,后三联属于【灰】韵部。
方回这首中规中矩:前四句皆景,后乃言情。唐人多此体。
前四句写蚯蚓松动的土壤,在园中处处可见;蜗牛经过的痕迹,还留在雨后台阶上。花儿盛开,娇蕊带粉。老树爬满苔藓。
别人请教,自己多病记性不好,不知如何回答(或者因自己记性不好,去请教别人)。想去拜访邻居,却因为慵懒困倦又回来了。晚上有了凉意,诗人(午睡醒后?)梳洗整理,对竹饮酒。
盥栉 guàn zhì,梳洗整容之意。
结束语
以上欣赏的几首诗中,张耒的夏日诗最为闲适惬意,其他人的作品总体现一种不得已的痛苦。
生活中,我们更喜欢张耒的这种感觉。但现在人作诗,如果风格如张耒这首夏日,可能会被批评不深刻。不少人喜欢像陈师道等人在诗中表现愁苦、愤怒和不如意,似乎这才是诗和诗人。其实每一种风格都有各自的优点,每个人都有伤心和快乐的时候。
作诗,有时候不必那么深刻。
青岛八大关公园的海岸边土丘上,建有一无名小亭,亭边几树海棠年年盛开。八大关在暑期游人众多,如果非旅游季节则很幽静。结束时,依照惯例作五律一首,《孟夏八大关无名亭》:
过林穿老巷,旷望独悠哉。
舟影随风去,潮声带雨来。
亭空唯鸟迹,心净少尘埃。
不问升沉事,海棠花自开。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