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 一:选自《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
【R:阅读原文】
尽量找出不被侵犯的“圣地”
利用不容易被工作或私事影响的时间最好,例如:如果利用每天开始工作前的时间,就不容易被安排好的事情影响。
当然,我们很难开始就做到最好。经常会发生“打算早晨七点开始学习,结果没睡够而无法集中精神”“计划晚上八点阅读,结果经常被偶发事件影响”等情况,所以,请在实际生活中多方尝试,如果无法顺利进行就改变做法,找到最佳行动模式,并把此模式“嵌入”日常生活当中。
【I:重述知识】
1.找出自己不被侵犯的“圣地”—不易被工作或私事所影响的时间。
2.刚开始,实际情况影响往往导致计划无法顺利进行。
3.多方尝试,在实际生活中找到“最佳行动模式”。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早起读书是一项非常好的习惯,自己也在致力去做。
但是实践中发现开始阅读的时间总是很晚,或者过程会不间断的中断。
总结发现:自己做一个群内的分享兼职,每天需要准备内容在早晨7点准时发布,而自己总是在当天早晨开始筹备内容,导致压缩了7点之前的时间,自己通常6点起床,结果中间的时间往往很无效,发布后,因为手机在身边,导致时不时想看看聊天记录。这样导致了看书时间的后延以及总体时间的缩短。
【A2:如何应用】
1.目前来看最好且不易被打扰的时间是早晨6-8点。
2.坚持6点起床的习惯,排除实际影响因素——①将分享内容的准备在头一天晚上准备完毕②除了分享期间需要收集,6-8点时间段内手机飞行模式,放在看不见的地方。
片段 二:选自《非暴力沟通》
【R:阅读原文】
非暴力沟通第二个要素是感受。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然而,根据罗洛.梅的叙述,大多数人的感受”像军号声那样单调“。
人们认为感受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各自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于是,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地,我们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
在一次研讨班中,一位大学生说,室友将音响的声音放得很大,他怎么也睡不着。我询问他当时的感受,他说“我觉得在晚上不该这么大声。”我提醒他,虽然他用“觉得"这个词,但他表达的是看法而非感受。他请他再试着表达感受,这一次,他说”声音太大了就没会打扰到别人。“我向他解释,这依然是看法非感受。他想了想,斩钉截铁地说”我没有什么感受。“
很明显,他有强烈的感受。不幸的是,他体会不到,更不用说表达它们了。体会和表达感受并不容易。
【I:重述知识】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因素是感受。成熟的人很敏感,大多数人很单调。
人们认为感受无关紧要,看中各自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故我们更多的时候不是去倾听自己的感受,而是更倾向于服从权威,更逗考虑“别人更期待我做什么”
“我觉得”不是表达感受,很多人有强烈的感受,但体会不到,更不用说表达了,体会和表达感受并不容易。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大学生活总是自由的,尤其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大家都会做一些他们觉得没问题的事,比如通宵打游戏且插着音响嘴里还指挥的;一口一个宝贝儿、哈尼煲几个小时电话粥;还有晚上猛个劲抽烟的等等
之前遇到这些情况,我都是说:“XXX,能不能把声音小一点,要睡觉的”“XXX,打电话声音小一点行不行?”“XXX,晚上咱去烟台抽烟行不行,呛的睡不着”。
这些都是在表达我的观点:你的行为给我造成很不好的影响,我觉得你这样做不合适,你那样做会更好。
【A2:如何应用】
遇到晚上打游戏/煲电话粥的:XXX,我现在特别的烦躁。因为你的声音真的太大了,根本无法睡觉,可不可以照顾一下其他人的感受,声音小点或关掉?
遇到晚上抽烟的:这二手烟抽的我头疼,而且半夜了还睡不着,心里特别烦躁,XXX,大晚上抽烟可以去阳台吗?
片段三: 选自《打破僵局》
【R:阅读原文】
如果你不在谈话技巧上花心思,很容易表现的咄咄逼人,使谈话陷入僵局,因此需要改变你的谈话方式。我的建议是,需要考虑做出改变的不仅是说什么,还有如何说,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可变因素:
1.节奏—对话的节奏应该加快还是减慢?
2.音量—你说话时声音有多大?你应该提高还是降低音量?
3.打断—是你打断对方,还是对方打断你?
4.停顿—在回答对方之前,你能否等一等,稍作沉默?
【I:重述知识】
谈话分为“内容+技巧”两个部分。内容是我想让你知道的 ,技巧则是更容易让你知道的。类似于广告文案,比如我想让你买小米5X,肯定不会说:快来买。于是广告文案这么说:变焦双摄,拍人更美。那你是不是有点想买了呢,当然文案和说话还是有区别的。
文案写作有需要注意的因素,那么说话也有需要注意的:
1.节奏—对话的节奏应该加快还是减慢?
2.音量—你说话时声音有多大?你应该提高还是降低音量?
3.打断—是你打断对方,还是对方打断你?
4.停顿—在回答对方之前,你能否等一等,稍作沉默?
这四个因素看似简单,但还是需要根据当时对话的主题、情境、对象等其他因素合理的讲内容传达出去。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1.节奏
之前的一次实习工作,需要我负责微博的选题规划,和我共同参与的是一位女生,我们两个人在这方面的经验都很少,我是之前有读过运营的书的,所以还是有框架和思路在。
交接当天,我把自己自认为很逻辑性的东西拿出来开始给她讲解,因为是按照金字塔的模式来的。我异常兴奋,想展示我多厉害。于是,从微博的定位-选题方向-内容类型,几乎是一口气说了下来。然后对方一脸懵逼的沉默了几秒,于是我又重新讲了一遍。
这里,我是自认为我的内容很有逻辑,且很容易懂,而没有想过这对对方是否是有认知的,故而说话节奏很快,导致她根本听不懂。
2.音量
前段时间和女朋友因为她做错了一些小事,招致我对她有些小意见,于是我就去批评她,目的是想让她意识到错误,于是当我说的时候,自然而然因为自己的情绪在描述这个错误事实以及给出意见的时候,音量特别大,于是她生气了(因为她最烦别人对她凶了,受不了委屈)。说完话,我立马就意识到了危机感,于是就笑呵呵的一顿安慰。
这件事表明,音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你所传达的内容。本来是想让她知错,结果音量很大,表明自己趾高气扬,虽然错了就要批评,但是根据你谈话的对方,要用合适的说话方式。
3.打断
之前和朋友聚一起聊天,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我们走在一起喝喝咖啡,聊一些经验。我朋友是一个爱分享的,尤其是有些点是他擅长的,旁边有一个朋友不认识,但也是健谈的人。谈话刚好聊到一个我朋友特别熟悉的点,于是他就在给大家讲解,但是不愉快的是,每当我朋友要讲一些转折点或者是内容衔接的部分,旁边的朋友就会打断,提一些问题甚至是几乎不相关的想法。导致我朋友当时虽然没说什么,但是能很清楚的看到他刚吸一口气要讲结果就呼出来的无奈。
有时候谈话要恰当的打断别人,如果对方不是那种一直说不断气的人,若真的有所疑问,在恰当的地方提出好的问题,会让优质的谈话或分享继续下去。
4.停顿
之前实习的时候,因为有项工作的描述让我有歧义,于是我找到相关负责人,在询问的过程中,我额外注意表达了我对此工作的理解,以及这个工作描述表达的可能性,这个额外,就是把语速放慢,然后先表达我的理解,停顿了一会留给对方思考,然后又说了可能性。对方理解的很快,给出答案也很清晰。所以适当的停顿能够让对方更好的理解你的信息。
【A2:如何应用】
私下会跟女票交流很多观念上的问题,这种谈话纯粹是为了理解、表达、互相知会。
所以我在表达我的观点的时候会把语速放慢一点让对方更容易理解,然后说话生意小一点,足够亲切。在她答非所问或者是描述的问题并非刚才的问题的时候及时的打断提醒,等她表达完后,我会尽量将观点分类拆解开,表达一个停顿一个,留给她更多的思考和组织语言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