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洞察力?
洞察力无处不在,小到手机上发现了一个快速定位的新功能,大到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牛顿发现力学定律。先来看一个关于洞察力的小故事。
两名警察开车巡逻时被堵在了路上,他们在车上耐心地等待着。开车的是年长一点的警察,当他们在等红绿灯的时候,那个年轻一点的警察看到一辆崭新的宝马车停在他们的正前方。车里的司机深吸了一口香烟,然后把香烟从嘴里拿出来,直接把烟灰弹在了车内。
年轻的警察觉察了这些细节,什么样的人会吧烟灰弹在崭新的车里?肯定不是车主,也不是借朋友车的人,最大的可能性是刚刚偷了那辆车的人。两名警察当即锁定那辆车,意外破获了一桩长期盗车案。
年轻的警察靠敏锐的洞察力在很短的时间内破获了一起盗窃案,洞察力的意思显而易见。
洞察力,就像福尔摩斯第一次见到华生先生,便漫不经心地准确指出素未谋面的华生去过阿富汗。洞察力也像逻辑学家,从一滴水就能推测出大西洋或者罗亚加拉河的存在,而无须亲眼或听说过这些。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书是《洞察力的秘密》,作者加里·克莱因是宏观认知有限责任公司的高级科学家,致力于自然决策领域研究。这本书告诉我们:洞察力不是灵光一闪式的顿悟,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书中分享了三种训练方法,包括触类旁通、自相矛盾、急中生智。
02 利用过往经验触类旁通
说到触类旁通,想起给孩子辅导奥数时经常和她和她说的一句话:做数学题要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所谓触类旁通就是用过去已经掌握的方法和经验去分析相类似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给孩子辅导奥数时,经常发现题目讲到一半,她会说:哦,我懂了,下一步和那道题题型差不多。女儿结合了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来解决碰到的类似的新问题。
生活中好多事其实内在的道理都大同小异。作者说洞察力是可以培养的,那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触类旁通来提高我们的洞察力呢?
最好的方法是扩大生活圈,用他人的经验来开拓自己的视野。尤其是和不同领域的牛人接触,他们站在各自领域的前端,对于整个世界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思考。
03 从自相矛盾中识破隐藏的细节
有一次女儿看到我在微信里和同学们讨论股票的事,她冷不丁地问:“妈妈,全世界这么多人在炒股,好多人都说赚了钱,那究竟谁在亏钱呢。”她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这个听上去自相矛盾但被很多股民忽视的问题值得反思。
霍乱病,起初业界普遍认为是由恶劣的空气传播的毒气理论。斯诺发现了一系列相反的证据后,他脑子中拉响了警报。他发现,就算都在呼吸恶劣的空气,有的人患上了霍乱,但有的人却安然无恙。
斯诺自己进行的验尸报告也显示,那些因霍乱致死的人肺部完好,但是消化系统却出现病变。他由此获得了更多的与毒气理论相矛盾的证据。斯诺进一步研究,最终发现霍乱治病源是由被污染的水源导致的。
在自相矛盾的事情中产生洞察力的方式是:我们遇到某个反常的事件,先相信其背后必有的原因,再根据这样的假设来调整和重构新思路,最终使得一切都能自圆其说。
04 打破预设前提急中生智
昨天上午打开微信,看到小灶群前晚发的脑筋急转弯颇有意思,于是让孩子也看了一下。题目是如果昨天是明天,且今天是星期五,那么其实今天是星期几?我没想到当我把题报完的时候,孩子过了几秒钟就说出答案是星期三。
她的回答之迅速让我惊讶,因为我花了将近一分钟才想出答案。女儿告诉我,既然假设是往后推了两天,那么实际上的今天就往前早两天就行了。多么简单的一个思路,为什么我们大人却想不到。
其实是我们大人想问题时往往有局限性,经常把简单的问题想复杂了。而孩子往往不会,她们用单纯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用简单的思路去考虑问题,所以看问题时往往比我们大人更加清醒,更加客观,能更快接近事情的本质。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司马光打破了从缸中救人的这个预设前提,急中生智调整思路,砸破了水缸,从而使溢满水的缸中人获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