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其实,眼前的苟且可以理解为现实,诗和远方可以理解为理想。同样的人还说过这样的话“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也就是说最终的目标是要回到内心深处,如何才能回到内心深处,得到诗和远方?
回到内心深处是要正确的认知自己,而一个人认知有四个层次:“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
第一层次:“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本周我在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我曾两次与这本书擦肩而过,但最后还是回到它的身边,what?
2016年1月,首次接触了有书共读,某一期推荐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当时对我的震撼是巨大的。 我以前很自负自己读书多而且快。确实是读了很多书,基本都是言情和武侠类小说。大学时代还读了些名著,毕业后读的基本都是言情小说,很少再看新作者的书,觉得已经没有什么可看的了。看书快,曾经一天租10本言情小说,当天看完的速度,觉得情节已经被这些小说家写尽了,风格我又不喜欢,已经没有了好奇心和探究心。
大学毕业后基本没有读理论的书,大学专业的书都忘的一干二净,也是因为当时也没认真读过。但是在2016年前还一直非常自负,现在想起来很是好笑。
有书共读每天发送推荐书籍的领读包,开始的时候只是每天听导读,推荐了各种类型的书籍,带来了很多解读。之前一直感兴趣的都是小说,看了太多各种人的各种感情经历,各种际遇,感觉任何人任何事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好处是会变得更包容些;但又因为觉得存在就是合理的,所以就没啥不可能的事也没啥不可以理解的事,相当于没有标准,也没有逻辑,就经常会很困惑。
就被有书打动了,萌发了想读的愿望。我本人读书的习惯,先不花钱读,如果觉得还想读,才去买实体书,所以开始是在网络上读,由于没有阅读理论书籍的功底,读起来十分的费劲,就没有读完,还是囫囵吞枣,只记住几个概念。但仍然对自己的触动很深,因为根据作者的分类,自己实际上只是小学四年级和五年级的水平,标准就是仅能够读懂一句话的意思或者一个段落的意思,但是并没有读懂整个文章,并能问出问题。
第二层次 “知道自己不知道”
认识到这一点,十分惭愧。终于认识到,一直以为自己很有文化,实际上还是小学的水平。因为没有看完,2016年下半年就在喜马拉雅上每天听这本书,但发现听这种类型的书很难专注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经常走神儿,听到稍微专业的词或者是不熟悉的词,就会导致听不懂这一段落的意思,或者说只能听懂字面的意思,但却完全理解不了在整篇文章中的意思,于是就放弃了听书。
今年4月份的时候,因为有购书卡,我选了买回这本书。可能是因为阅读这本书对我太困难了,属于比较高的目标,所以才会迟迟不买,我很担心我不能够把这本书读下来,这样反而是冒犯了这本书。
第三层次“知道自己知道”
有几件事决定了我最终买这本书。我一直在减重,但最近五年都在平台期,各种网上的方法都不好用,但一直没有放弃,因为确实非常非常关注这件事,久病成医,开始关注减重的一些基础的知识,探求对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到3月份,完成了自己的减重目标,不单是体重达到自己的要求,而且能够比较轻松健康的控制和保持体重,即使有上涨,也可以回到正常的范围内。健康,指的是不用节食的方法,做些辅助的运动。但这种本来是辅助的运动,又带来了比较喜人的结果,出现了腹肌。
这种各种分杈的论说方式跟《晓说》很相似,从3月开始听《晓说》,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每集有个主题,但说着说着可能就从这儿分出去,讲一个比较有趣的相关的东西,最终再回到主题。但我现在功力很弱,如果不把所想的写下来,基本上就收不回来了。
第三件事儿,是参加了写作训练营,也是我一直想做的事儿,且感觉已经是不得不做的事。从听有书开始,就鼓励去写读书笔记,去交流。我就只听不写,终于到了不能不说不能不写的地步,但是又很担心自己不能够写出来,因为太多年只说不写啦。
参加了写作群,了解到自己是可以随时随地写出500字,是具有这样的能力的。第2个月,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要有逻辑地去讲述一件事,因为这对我来说是有困难的。
终于说回来了,今天我的任务就是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时隔一年,再次打开这本书,我欣喜地发现比以前要相对容易了一些,很多关键的词,不再像以前那样觉得在脑海中完全没有对应的概念,而是基本上能够顺着作者的思路,因此进度还是比较快的,我给自己的要求是1周看完,所以每天的章数都很多。
有一部分非常打动我。当你读完一本书,你理解了作者的意图,就要给这本书一个论断,而这种论断应该是公正的,不论是赞成还是反对,首先要从如下角度进行讨论。
一、作者的知识不足;
二、作者的知识有错误;
三、作者不合逻辑;
四、作者的分析不完整。
读完这部分我就忽然觉得这其实用于写作,也是非常有效果的。
当我写某个观点的时候,我首先认为关于这个观点的知识是充足的,是正确的,而且逻辑链条是清晰的,分析是完整的。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可能算是好的。
第四层次 “不知道自己知道”
我的阅读和写作就这样联系上了,而这个联系又引申到了最近偏爱的综艺——《奇葩说》,今年已经是第四季了,之前都没有关注过,因为不太喜欢过分娱乐化的东西。实际上我并没有看过,也算是一个偏见,直接贴了一个标签。
一个多月前因为喜欢高晓松,开始看,一发不可收拾,印象很深刻的是《奇葩来了》海选时的一个候选人,他给出了一个辩题:辩论该不该娱乐化?这其实深深地触及了这个节目的底线,涉及到了节目应不应该办的的基本问题。然后候选人与老奇葩们、主持人们有了比较激烈的辩论。
在这里马薇薇有一段金句:“水可以熄灭火,水不可以改变火。你认为神圣的永远不会被玷污,而如果你认为可以被玷污,那说明它在你心里还不够神圣”。而马东给了一个非常精妙的比喻“刻舟求剑”,我们每个人经常会忘记我们是在河流上,而不是在船上。
节目非常好,但我觉得有个问题。每个辩论题目,我都会有一个判断,尽管这个判断可能并没有展示得那么清晰,像选手们一样形成一个自洽的逻辑,但是也足够去坚持。可能由于选手的优秀表现,我会随时转向,但最终冷静下来后,我还会按照自己最初的观点去判断,也就是说他暂时性的迷惑和引导了我,但他并没有真正的用他的内容来说服我,即他的表演形式要比他的实际内容更重要。内容为王,表演为辅,奇葩说第四季的基础模式是双方四个辩手依次发言,然后导师结辩。选手们自然都在分述自己的论据,但导师结辩时也是另外一个角度的论据,可能角度更为陡峭,推理更为精妙,但也只是辩手的延伸,而不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总结并递进这个论点。缺乏递进,这是我觉得不能真正被说服的原因。
我愿意看到一个现象,分析它的原因,并且进行自证,这个过程能够把这段时间所有的输入都融汇贯通,并去为一个主题去服务,我已经觉得这是非常大的一个收获。
如果我已达到了第四个层次,我就已经找到了我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