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 唐代: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当我决定开始读《陋室铭》,我的脑海里已经出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段话,年少读书时对本篇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这一句了。
我计划只是单纯读《陋室铭》,而不去查阅各种资料,我计算了一下时间,读一遍19-20秒。
读到第7遍的时候,内在开始对本篇的韵律和节奏产生好感,文辞真美。
读到第10遍的时候,此篇的画面感开始呈现,此篇所描述的山、水,以及众人之间的谈笑,调素琴,阅金经的现场开始呈现,我耳边好像听到众人的谈笑声。
读到第11遍的时候,内心出现刘禹锡的形象,他好像摸着胡子,看着这一切,点头微笑。
读到第15遍的时候,仿佛感受到刘禹锡在写这篇的时候,他内心那种“天下人,有谁懂我”的寂寥。
读到第20遍的时候,感悟到文字也是有灵魂的,从文字的字面上理解,终究是表现,从文字的背后,看到文字本身的灵魂,才是真正读懂它。
读到第30遍的时候,这10遍没有任何灵感,我分析,这是人的懈怠期,人为什么很难走到终点,就是很难过这一关,这也是我的一个小小的考验吧。继续读。
读第31遍的时候,又出现了刚才的刘禹锡的形象,他摸着胡子,点头微笑。这莫非是我刚才做了心态的调整的原因,我内心出现两个字:是的。
读到第33遍的时候,我内心一个困惑已久的问题有了答案。我曾很想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那些四书五经以及很多经典都是古文,生僻词多不说,意境更是高深,非我等凡夫所能企及,我或许可以用这个读书方法来试试。
读到第40遍的时候,我的心态又发生了变化,我感觉我内心更沉下来,好好读这篇,不再东想西想想从读的过程中获得什么,只是单纯去读。想起古人治学,无它,唯守一。读书,治学,也要守好这个一。
当我每次有一点感悟的时候,内心总会出现刘禹锡的形象,他摸着胡子,点头微笑。
读到第46遍的时候,内心非常感动,这是在怎样的陋室,又是怎样豁达通透的人啊,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篇。经典永流传,唯有德馨。
读到第50遍,已经完成书读百遍的一半,半个多小时读完,已经有很大的收获了。
读到第52遍,我感觉在读此篇的时候,我的内心也在被得到净化,难怪为什么要读经典,读好书,读的不仅仅是书,更是改变一个人的精神。
读到第56遍,这篇虽然是唐代的名篇,在今日依然有着现实意义。在大家都在为买一套房子而造成各种社会现象的当今社会,如果我们都明白,人,最重要的不应该被物欲所累,欲望少一些,而修心养德,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的生活,会美好很多。
读到第70遍的时候,外在来了干扰,再次影响自己是不是继续读下去,再加上此时人有点晕乎乎的,更是考验。学习,也是一个残酷的过程,就如同爬山一样,看谁坚持到底。
读到第80遍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可以把整篇在不知不觉中背诵下来了。当我坚定地继续读下去的时候,我这会倒没有刚才那样晕乎乎了。
读到第86遍的时候,开始有着喜悦之情,想起核聚老师讲他读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一书,反复读到上百遍之后,对教育有了精通的感觉,我虽然没有读这篇《陋室铭》有精通的感觉,但是我知道,不远矣。
读到第91遍的时候,我开始理解核聚老师说的,他读《童年的秘密》反复读之后,对这本书有很多方面可以阐述,我对《陋室铭》的认识,有了之前感悟的基础,开始立体起来了。
读到第97遍的时候,还有3遍就读到第100遍了。内心出现刘禹锡的形象,他摸着胡子,点头微笑。虽然自己有了一些感悟,但是内心感觉,此时自己才刚刚触摸到《陋室铭》的皮毛。刘禹锡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名篇,他是怎样内心丰富的世界,他这样追求之高洁,精神之富有,恬然自适的生活态度,他是如何做到的,他依然还是他,我依然还是我。
读到第100遍,人生第一次“书读百遍”,在开始读第一遍之前,我以为读完100遍,我会很高兴,此时我并没有,内心反而非常平静。这只是我刚刚开始读书的第一步。
总结:
以前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是以为它是一句话而已,没想到它却是实实在在的阅读方法。
以前读书,只是读字面上的意思,而且读过容易忘。为什么容易忘,现在才明白,是因为印象不够深刻,重复次数不够多。当把一篇文章,一本书反复读,很多东西自然会深深地刻印在自己的脑海里,即使过了再久,也不会忘记。
现在才明白,自己在写下的过程中贪多贪快,其实慢是最快的学习,真正扎实掌握了一本书,再去读另外一本,终有一天,自然会厚积薄发。
纸上得来终得浅,读书是要下功夫的,要读得深,才能真正读透,自己经过读《陋室铭》百遍,真的是深切感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