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起,已经不愿重复已走过的路,觉得那样单调无趣,每一次都尝试着向课文的深度再走一步,让教学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有一点新意,有一份欣喜。
今日教刘禹锡的《陋室铭》,很久没有这么一大段时间——一整个下午研究课,准备上课的资料了。在网络上搜寻刘禹锡,在语文湿地里徜徉,还真是发现了不少的宝贝,赶快整理,保存,吸收,运用。
大诗豪刘禹锡,我称之为“乐观达人”;网络有文,认为他有格局;温岭市第三中学罗云斌老师称之为“ 佛系·诗豪·儒家”。
转发摘录如下:
一、“佛系刘禹锡
一个被贬谪居后隐者刘禹锡,佛系的刘禹锡。
当年那个知县强迫刘禹锡三搬其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而这间斗室不是在偏远郊区,更不是在深山老林,而是在县城中部。曾一度引导孩子们“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曾由此一度解读为刘禹锡彼时的心境才是一个真隐者。
能在闹市区手绘一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生活环境,其实我们都知道,遍地的青苔与疯长的野草在闹市区似乎找不到很好的生存空间,但作者却把他把自己的居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有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示自己对那些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生活的鄙弃,这就是一种隐者的生活。这也许就是五柳先生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愿地自偏”是也。
还有那架可以调弄的“素琴”,不难联系到五柳先生也有一张弦徽不具的素琴,刘禹锡在陋室“谈笑有鸿儒”之际,“可以调素琴”,仿佛就是五柳先生“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是何其的相似!
于是课堂里大肆渲染地让孩子们去体会、揣摩陋室环境的清雅,陋室主任交友的高雅,陋室主人生活的优雅,然后如因这般的三“雅”最后归一——表达了作者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然后这样一个特别佛系的刘禹锡深入我心,深入课堂。
佛系刘禹锡,真隐者。
诗豪刘禹锡
无意间读到白居易的一语:“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诗豪”的“豪”,不应该只专属于他的诗,也应该属于他的文。所谓的“文如其人”,那么他的文章中也应该有这份豪气。《陋室铭》,全文81字,早已烂熟于胸了,难道这么多年来的解读与品读,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读。如果真是如此,那真是对刘禹锡的一种辜负。本着这一想法,于是再次细读《陋室铭》,研读刘禹锡。
原来刘梦得的那份豪气隐藏在开篇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们一直以来,只是简单的理解这只是一种比兴的开头方式,只是为了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原来细细探究,这“仙”这“龙”作者都是自喻,没有一份冲天的豪情,怎敢自比“仙”,自比“龙”。仙,在神话序位中凌驾于神灵之上的存在,我们也可以称修为境界超脱凡尘、可以长生不死的人,也许被谪居的诗人也如太白一样的豪情自称“谪仙人”。龙,龙在中国传说中是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龙代表着神圣皇权,统治四海之力。一“仙”一“龙”,足见“豪”。“仙”、“龙”的比兴之后的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谁敢狂言“这是间简陋的居室,只是我这个居住的主人的品德高尚就不简陋了”?唯有彭城刘梦得敢如此“张狂”,因为有足够的才情才能支撑起他如天的豪气。
原来刘梦得的那份豪气还隐藏在“鸿儒”、“金经”、“素琴”,这不单单是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单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无不张扬着刘梦得的豪情。
原来刘梦得的那份豪气更隐藏有后文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最后“孔子云:何陋之有?”里。无论是诸葛亮还是杨雄都是历史名豪,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最后“孔子云:何陋之有?”圣人孔子的一语“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借用孔圣人的肯定,为他自己的道德品质做了最好的注脚。虽说自古谦虚是美德,但是面对“二十三年弃置身”于“巴山楚水凄凉地”的刘禹锡来说,一间陋室又岂能困得住他的铁骨,一片青苔怎么能遮得住他的壮志,一本金经又怎么掩饰得住他心中的万丈豪情。于是我们在反复地吟诵中,仿佛能清晰地听到,从那间陋室里,传来了一声不羁的声音——生活可以贫困,精神决不可潦倒。
的确,深居“陋室”的刘禹锡,恰如白乐天所言:“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儒家刘禹锡
此处的“儒家”不是指百家争鸣中的学术流派,此处我讲的“儒家”的“家”相当于“作家”的“家”,在百度义项里应该是指“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有丰富实践经验及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的意思。也可以是指具有某种精神的人,比如是具有儒家精神的人。
当我在备课《陋室铭》与《五柳先生传》的对比阅读时,我心中的刘禹锡再一次被颠覆。原来刘禹锡,绝不是佛系刘禹锡,也绝不只是“诗豪”刘禹锡,他分明就是儒家刘禹锡。
还记得孟子在《孟子•尽心上•忘势》有一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孟子对宋勾践说的一句话。而后来这句话也成为了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也寄托了人格的象征。刘禹锡骨子里就流淌着这份“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儒家情怀,而这份情怀在他的《陋室铭》中可窥一斑。
《陋室铭》中开篇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仙”超然物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当年刘禹锡参与的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而当时的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刘禹锡深感忧虑,却回天无力,只能把自己当成一个隐者,迫不得已地置身事外,过着看似快乐似神仙的逍遥生活,是一种迫不得已地消极处世。而“龙”秋分而潜渊,春分而登天,蓄势、待时而飞,那是一份入骨的儒家的“修身、平天下”。“修身”只为儒家“平天下”的终极目标。所以文中作者以“仙”“龙”自喻,就是告诉自己,更是告诉世人,在遇挫时可以隐居山林成“仙”,可以“潜渊”成龙,这就是孟子所谓的“穷则独善其身”,但是随时准备像蛟龙一样蓄势待时而飞,儒家“兼济天下”的壮怀从来在刘禹锡心中都是激烈、不灭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就如上文所说,其实那件陋室在闹市区,作者却把把它手绘成与世隔绝的幽居之处,又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示自己对那些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生活的鄙弃,这就是一种隐者的生活,也许是屡遭被贬的刘禹锡对局势的无力回天之后的一种独善其身的表现。但是,刘禹锡是矛盾的,他的人生履历里从没没有真正的消极过。他的看似消极避世的居住环境里,也能让我们在这两句话中读到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一二。是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表面上是写刘禹锡居住环境的潦倒不堪,生活的窘境。其实细读细想下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实则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青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仙活生活状态。是啊,无论生活境遇如何,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这言下之意是什么?无非是想告诉我们,刘禹锡无论身居何处都不改本色。就如后来清代诗人袁枚所吟唱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般的不问卑微依然向阳而生,也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般的张扬着不可遏制的生命力。所以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他气节的写照,也是他不屈的宣言,更是他一种积极进取的情怀。这份进取的情怀和儒家的“积极入世”“兼济天下”一脉相承。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对比自己的陋室,当然有效仿古仁人之意。但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刘禹锡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矛盾如刘禹锡,但一切的矛盾与纠结都归结、融合于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真儒家,刘禹锡是也。
一直以来,奉《陋室铭》为经典,但是真得从来没有去真正地走进那间陋室,去静心聆听陋室里那个不羁的灵魂深处的细微巨响。81字《陋室铭》,文约义丰。感谢整合阅读,感谢对比阅读,让我在这一次的尝试里遇见了一个生命如此丰厚的刘禹锡,也遇见了一个全新的自己。惊艳。狂喜。
岁月从不败经典,常读常新……
二、 刘禹锡:一个人有没有格局,就看这三点
从前的车马都很慢,一生只爱一个人。
写这首《从前慢》的诗人,不是一生都过得岁月静好,而是无论命运如何摧残他,他依然对命运回报以岁月静好。
即使他在狱中,也会找来一张纸,在纸上画上黑色琴键。到了晚上,就在纸上弹奏莫扎特和肖邦,有滋有味。
他就是木心先生:
“生命的本质就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等你知道了生活将要到来的一切,那就不是生命了。”
而在唐朝同样有一位豁达乐观的诗豪写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即便身处陋室,也依然有灵魂的芬芳,谈笑间都是文人雅士的生活,不在乎物质是否贫寒,他就是刘禹锡。
01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刘禹锡经历了23年被贬起落的人生,却始终乐观、豁达,潇洒过一生。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一生被贬数次。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夏,50多岁的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通判。
因为得罪了小小的知县,他从三间三厢的房子搬到了三间房,门前有条江,刘禹锡不但毫无怨言,反而很高兴,写下了一句诗贴在门上: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让刘禹锡从三间房搬到了两间房。新居位于河边,附近垂柳依依,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诗:
“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胜怒之下只给刘禹锡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还叫人抬了块巨石放在刘禹锡家门口。
刘禹锡见到那块石头,竟如获至宝,把它洗得干干净净,还特地买来好酒好菜,对着石头边饮酒边说:“好石,好石,我要写篇文章刻在上面”。
刘禹锡奋笔疾书,于是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就这样诞生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在于多高,有仙人居住才扬名;水不在于多深,有蛟龙栖息才显灵气。 这间简陋的屋子,因我的美德芳名远扬。苔藓上阶染出新绿,草色入竹帘映得满屋青色。 这里谈笑的都是文人雅士。奏古琴,阅经卷。没有繁杂搅扰,没有文牍劳身心,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也正是刘禹锡如此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才会让《陋室铭》成为古诗的高地。
02 年少有为,道中衰落
刘禹锡出生在江南。他从小天资聪颖,自幼好学,精通诸子百家,诗文辞赋。他刻苦读书,不浪费任何一点时间,他写诗到:
“闻说功名事,依前惜寸阴”。
在江南生活长达18年之久,直到赴京应考,才离开江南。《忆江南》是他写的有名的诗之一:
春去也, 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21岁时,刘禹锡考中进士,接着又考过了博学宏词科和吏部考试,可谓三科及第,风光一时。
30岁时,已经做到监察御史,权力不小,刘禹锡当时很有政治抱负。
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不安,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
唐顺宗上位后,刘禹锡跟着王叔文一起开始兴起“永贞革新”,力图重兴大唐。
然而那些敌对势力太强大,革新仅仅进行了146天,便以失败告终。唐宪宗逼宫,唐顺宗退位。
参与革新的王叔文被先贬后赐死,其他人都被贬到边远地区做司马。
这一时期,刘禹锡遇到人生最大的知己柳宗元。
他们一起中进士,一起参与革新,一起被贬,一起写诗。
人生衰落至谷底的柳宗元妻子早逝,后母亲又病逝,在柳宗元失妻失母最无助孤独寂寞时,刘禹锡专门为他而做了一首诗,勉励他好好地生活: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诗,不仅安抚了柳宗元残败零落的心,也将刘禹锡的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不畏“哀节”的情怀,传后世千古,安抚了无数人失落的心。
刘禹锡是从朝中重臣一下跌落成朗州司马,一去10年。 这10年里,没有重任在肩,反而有了发展自我爱好的机会,也正是这居江湖之远的时光,培养出了一代“诗豪”。
在朗州任上这段时间,他写了200多首诗,占了他全部诗的四分之一。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他从没放弃重回长安的努力,也从没对自己失去信心。 苦难来的时候,就把它变成助力成长的顽石吧。
03 看开世事,不畏权贵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玄都观桃花》
中国古代文人因诗文获罪被免职的还真不少,刘禹锡这首桃花诗也给他惹了祸。
在朗州贬居十年,好不容易等到被召回京城候新职。 闲来无事,刘禹锡和柳宗元他们一起相约去看桃花。诗人看花哪会不写诗呢,刘禹锡在桃花面前自然诗兴大发。
字面上看这首诗也没啥,就是说:
“大家
“大家都去看桃花,我也去了。玄都观里的那么多桃花啊,都是我被贬在外这10年里栽的。”
可是他的那些政敌非要说这是讥讽,拿着这诗去皇帝那里告状。皇帝当年也是逼宫当上皇上的,觉得刘禹锡就是在说他呢。
贬!这一次是去比朗州更远的连州。
接着,一个地方一个地方换,辗转了半个中国。
这一去,就是13年。
可是刘禹锡不怕。
“打不倒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
刘禹锡和长安城挥挥手,继续上路。
04 心有猛虎 ,细嗅蔷薇
命运之手把刘禹锡推出京城,看似失去,其实是得到。 他在各地很注意采风,学习各地民歌,给诗作赋上新韵。
一日,刘禹锡在巴渝之地游赏山水之后,走到了一个村落,正赶上村子里的传统节日。
整个村子的人都聚在一起,才艺高超的艺人们在那里兴致勃勃地吹着短笛,而美丽窈窕的姑娘们伴着笛声歌唱,帅气的小伙子和孩童们都伴着音乐舞蹈。刘禹锡在村民的热情邀请下加入了舞蹈的行列。
他的舞姿虽没有章法,但是融入其中,感觉妙不可言,心情很是畅快。
晚上,刘禹锡久久无法入眠,白天的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他随即作了一首:《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竹枝词》就是传唱很广的乐府诗代表。
一个谐音字“晴”,匠心巧妙,将含情少女的含蓄委婉,欲说还“羞”的神态描述的淋漓尽致。
200年后的苏轼,读着刘禹锡,最喜欢这首《竹枝词》,他在《归朝欢》里说: “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摇新唱,谁谓古今隔。”
四处迁移做地方官的过程,使刘禹锡多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他的咏史怀古之作,深刻隽永、耐人寻味。
他的《金陵五题·石头城》里有一句充满了哲思: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粉丝苏轼,也模仿这句写了一首诗
“山围故国城空在,潮打西陵意未平。”
后人评价说,不行不行,不如刘郎的精彩。
13年后官帽没大诗名盛的刘禹锡再次回到长安。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是,他没记住上次的教训,又写了一首桃花诗: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他宣告:我又回来了。打击报复我的人呢?我绝不会妥协。
这一年,他已经57岁了,皇帝换了四个,人事几度变迁,那些当年整他的宦官也都不见了。
“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
世事难料,又有几人能笑到最后呢,他豪情为新生活写下: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寻访牛郎织女家。
这等直上云霄的仙气和豪气,简直就是李白附体。
05 刘禹锡终于垂泪
柳宗元早逝,晚年,刘禹锡又结交了好友白居易。
他们经常以诗会友。二人并称“刘白”,著有《刘白文集》。
有一次相聚,白居易问: “刘兄,你被贬了多少年?” 刘禹锡屈指一算,前前后后,差不多20多个年头,心中不免有些悲伤。
白居易随后为刘禹锡作诗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我们同饮共醉吧,你诗才卓绝,却命不由人。放眼而望,处处风光你却长守寂寞,满朝文武个个升官你却岁月蹉跎。 你的才名太高遭点不幸不算什么,但是二十三年的折磨太多了。
刘禹锡感觉遇到知音,大哭过后,心中的阴郁一扫而空,变得欢快起来。
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诗回报给白居易。这首诗正是后来响彻云霄千古的: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将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的变迁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十多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败给时光,也成就了时光。
“生命总要有裂缝,阳光才照射得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