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是第一篇,后面还会有很多跟中年危机相关的思考和练习。
我可能是朋友里面最早意识到中年危机的人。这个话题当然并不受欢迎,我也不喜欢忧心忡忡的自己,但是有什么办法呢?中年危机啊,就是这么来了。
什么是中年危机?我按照我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在中年这个时间段感觉到的危机。首先定义一下中年:从孩子出生开始算,按照现行的退休年龄,到60岁之前都算中年。再来说一下危机,危机就是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通俗点说,就是就是担心自己的生活水平会持续下降但不知道如何逆转的过分的担心。(这都是我自己的定义,大家可以自行定义)
怎么就中年危机了呢?
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互联网巨头们彻底改变了我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半夜在京东买的东西,第二天早上就躺在你家门口了,这个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高速运转,我们变成了新时代的流水线工人,气喘吁吁地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当然,我们并没有资格参与996。比996更残酷的真相是:现在能够进入阿里搬砖的都是年轻聪明的头脑,像我们这个年纪又没能用出色业绩证明自己的人,巨头们的大门已经永远的为对我们关闭了。
马云几年前说过:今年可能是最近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我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科技快速增长的十年,现在L底真的来了,这次不是狼来了。
消费升级喊了几年,马上掉头变成了消费降级。今年泡面的销量强势增长就可见端倪。篱笆上妈妈们开始讨论砍了那些补习班,最近的补习班倒闭潮还会对预付费制的线下培训行业造成新一轮的挤兑(韦伯英语倒闭之前,各地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小健身房跑路)。比黄金更宝贵的是信心,倒闭潮不仅仅造成了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损失,还会对人们的预期产生强烈的影响。
从就业机会来看,外企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持续减少,我上半年找工作的时候,一个Michael Page的猎头顾问说,今年是我从业以来最差的一年。半年过去,形势也并未好转。民营企业更不必说,行情不好的时候,裁员或者全员降薪也是老板一句话的事情。在市场竞争中,外企面对民企已经没有多少优势,但对于求职者来说,外企依然是相对更好的选择。现在还没有出现大规模裁员的风潮,但接下来几年应该在所难免。可怜一到N线的中青年都在2015-2016的房地产周期中加了大量的杠杆,不知道到时候会出现多少个断供的案例。房市的牛熊转换,也跟股市一样,只在顷刻之间。欧阳现在还会羡慕深圳的房价还在上涨,但这种增长真的可持续吗?我并不担心房价跌,因为我深信一个无法让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安居的城市是没有活力的。上海的房价太贵了,还应该再跌去一些。(虽然我们也背了高房贷。)
扯远了,把话题再拉回来。
中年危机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个人和家庭的。
有了孩子以后,我们才发现想象中的幸福的三口之家在前几年根本是不可能的,必须有给力的父母或者给力的阿姨才能帮我们摆平孩子上幼儿园之前的三年。科普文章说,小朋友在一年坑会感冒10-12次,带孩子上医院的时间可以用光上班族爸妈本就不多的年假时间,这还没有考虑新手爸妈们操碎了的玻璃心(第一年生病特别揪心,大了免疫力好一些了就好很多。但如果得了鼻炎之类的慢性病就真的……养娃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父母年岁见长,自身也会出现各种小毛病,一家3代人的健康都成为了重要的保健因素。有一张图,工作10年和5年的人,在技能上没有显著的提升,但跟工作无关的各种破事,却直线飙升。这的确是中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对于企业来说,高年资几乎等同于更高的薪资要求,但却没办法提供更高水平的工作。也难怪他们不愿意招聘35/40以上的求职者了。
在检点自己的能力的时候,我也不得不承认,在生娃之前的自由时间里,我并没有积累足够独挡一年的技能。现在,做CFO太嫩,做会计又太老,想找一个中等规模的外企做一个中不溜秋的财务经理,人家也嫌弃你。这个不能怪社会,要怪自己,之前没有做好职业规划,没有形成强大的职业竞争力。
那么,要怎么办呢?面对当下这个时点的中年危机。
明天,我从从心态和行为这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也是给自己做心理按摩。
后记: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把焦虑的情绪传播给更多的人,其实是把自己内心横冲直撞的担忧找到一个合理的出口,把它们写下来,看清楚,到底是不是这么一回事。目前看来,我的分析还是比较准确的,抱持偏悲观的态度对现在的我没有坏处,但不能过头,变成恐慌就得不偿失了。明天的风,明天吹。我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