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尼克
1.
刚来深圳的时候,为了省钱,我选择了合租房,房间隔壁就是公用浴室,隔音很差。
有两个室友,一个每天凌晨回家洗澡,一个每天六点起床洗澡,哗哗的水声承包了我1/3的睡眠。
我恶狠狠地发誓,等有钱了一定要买一个大房子自己住,开心了在家裸奔,不开心就在家蹦迪。最重要的是,谁也别想动我的浴室。
可每次搬家,我还是选择了合租。
不是没钱,也不是想和室友交朋友。只是像我这样习惯了熬夜/外卖/不运动的人,如果一个人住,万一哪天意外嗝屁了,也许得等尸体烂掉才会被人发现。
这个悲观的想法一直被我埋在心底,直到有天看韩剧《一起用餐吧2》,发现我并不是一个人。
剧中女主角是作家,然而除了学生时代的一部获奖小说外,再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她靠接些零散的文案工作过活,日子过得紧巴巴,却还坚持订报纸。
男主吐槽她,都什么年代了,你居然还看报纸。
她说,对我来说,报纸就是试探呼吸的食指,用来告诉别人我是不是还活着。如果我出了什么事,看见门外堆积的报纸,别人就会进来看看我怎么了。
我差点看哭,拿起手机就开始搜报纸订阅的电话。搜到一半想起来,我这种新媒体民工,只要一小时没回消息,老板立马就知道我出事了。
以前,死亡是个遥远而恐怖的意象,而长大后,死亡成为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他出现在电视里,闲聊里,甚至是我们的身边。就像一个昼伏夜出的邻居,只是远远地看过那个身影,就会忍不住担心他什么时候会来敲自己的门。
于是那天晚上,我前所未有地希望身边能躺着一个人,在我熬夜熬到心口抽痛的时候可以摇醒他,说:“别睡了,你看着我,别让我死了啊!”
2.
小时候对死亡的恐惧,是一种无能为力的恐惧。
记得小学时看了一部电影,到现在名字和剧情都忘了大半,只记得其中一个情节——年幼的主人公守在病床边,看着祖父离开。
于是接下来有一段时间,每次会去外婆家吃晚饭,离开的时候,我说拜拜,外公外婆说拜拜,我就再说一遍拜拜。就这样告别了十几遍都没走成,大人都笑了。
他们以为我只是顽皮,可我只是不知道该拿心里的恐惧怎么办,以至于难以接受任何形式的分别。
谁也不想让亲近之人体会分别的痛苦,却更不愿意悄无声息地离开。
“孤独终老”,不过是一句进可攻退可守的自我安慰。
有人关心时,说一句“我会不会孤独终老呀”,即可换来安慰;无人问津时,自嘲一声“我估计要孤独终老了”,顿时显出一种I don't give a f*ck的豁达,这样便不算凄凉。
话虽然说出了口,心里却并没有任何孤独终老的思想准备,甚至想象都懒得。没走到那一步时,谁都没想过自己会是最不走运的那一个。
看过一个关于流浪者的故事,今敏的《东京教父》,讲的是三个流浪汉为一个弃婴寻找亲生父母,中途被卷进各种案件的故事。故事的特别与温暖自不必说,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一个真实到有些沉重的片段。
主角之一的金是退役自行车选手,中年潦倒,妻离子散。他逃避了大半辈子,只想明哲保身,于是与同伴爆发争吵、分道扬镳,然后遇到一个形容枯槁的流浪汉前辈。
老头说,人生最后的愿望,就是醉死在榻榻米上。金心有戚戚,把酒递给了老头,看着他闭上眼,然后决定去他妈的明哲保身,老子也要去追寻真相。
结果刚走出老头的帐篷,金就碰到一群想找乐子的混混。不仅他被不由分说地痛揍了一顿,连奄奄一息的老头都被他们拖出来踹了几脚。最后,金看了一眼无声无息躺在雪地上的老头,挣扎着想活下去。
命运叵测,三个主角本都拿着正常的人生剧本,却阴差阳错地与至爱走散,在城市流浪。
每个人都有来处,却未必都有归宿。孤独终老,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一个人活着没什么不好,只是想到以后孤零零死去的样子,还是希望能有个人陪。
3.
懂事以后,我们对死的恐惧变得很具体。
怕痛,怕遗憾,怕虚无,更怕没人认识真正的自己。
我设想过,万一哪天出了意外,葬礼上的来宾将如何说起我,带着笑或是很沉默。家人、朋友、老师、上司……每个人眼中的我,好像都不足以说明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没来得及想的墓志铭,也许他们还会从我微博里直接扒一句。
想到这里,我对着自己满屏“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的微博陷入沉思。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像是一块钻石……好像有点不要脸了,重来一下: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像是一块石头,你展现给别人的,永远只是你的一个切面。
人是复杂的,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了解另一个灵魂。我们一边在磨合中改变、想方设法变得更好,一边固执地想:老子为什么要改变,难道原本的我不值得被爱吗?
前两天,一个早早加入了相亲大军的朋友发了条微博:不想将就,难道有错吗?
没错。但凡有点坚持的人,都是凭本事单身的。
可是,虽然我不完美,也还是希望能有个你,走近我,理解我,接纳我,如两朵云相遇,氤氲成雨。
等你出现,我会在陷入沉睡时,把我的呼吸交给你。
Hi,我是尼克,欢迎阅读我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