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所有故事的开头都要交代一下事件的起源,在这里也一样。哪怕这并不是一个故事,只是一个思绪爱遨游的姑娘写的一个“关于一本书带来的”思考。
书,是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如果你要说这是一篇读后感,我也不否认。但它也许并不是这一本书带给我的,反而混着我所有过往看过书的印记,因为我这个人不是在看完这本书后出现的。
翻开书的那会儿,是一个天色昏暗的午后,我斜靠在沙发上,两个小时,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我概括故事的能力有点欠缺,大致在我看来,书里讲的不过是主人公倦鸟归巢后,在一间酒吧邂逅一个“没有小指”的女孩,并与她展开一段十八天的恋爱,以及穿插着我与酒吧店长“杰”还有“鼠”的友谊。情节并不出彩,但重要的不是情节,而是村上于文字间流露的孤独与彷徨,让我觉得找到了同类。
文中的我有点健忘,小的时候不爱说话,过得极为平凡。如果说人这一生一定要有点什么不平凡,那他,只能是那三段恋情了。但可惜的是最后与他结婚相守的却并不是其中的任何一个。不是垫着日报、躺在草地上与他做爱的初恋;不是在旅行中认识、很多年后在电台为他点了一首《加利福尼亚少女》的姑娘;也不是最后跳楼自杀的、法语专业的女友;同样也不是在酒吧与她邂逅的少女,而是一个未曾参与过他过往的女人。
当他向别人说起这些女友们时,甚至连面容都已模糊。令人唏嘘,或许人生里遇见的绝大部分人,都只是往后你深夜喝酒唠嗑时的谈资。
《且听风吟》就是这样一本淡蓝色的、泛着点忧伤的书,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豁达,就如同书名一样,听风慢慢吹过,听风吟诵。但细细咀嚼,这不是一种更深的无奈与妥协吗?所谓的“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只是一阵慌乱与逃避罢了。生活也不是苟且,它本身就带着一点忧伤,也时而明媚。
我从前总说,文学是人类心灵的避难所,到最终,是孤独的,是忧伤的。我现在仍旧想这么说。
书中的我,忘记了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事,他或许从未感伤,也或许早已看开。正如他一直知道“一切都将一去杳然,任何人都无法将其捕获,我们便是这样活着”。可是我还是想记住很多东西,或许不经意,或许刻意,哪怕对方早已忘记。回忆与忘却本身就是一件又甜蜜又酸楚的事,物不是,人已非。
阖上书本的时候,天空飘起了细细的雨。手机屏幕亮起,已是下午五点。
我放下笔,情绪慢慢褪去,很多时候,书本给我的是一个世界,生活呈现的是另一个世界,我从生活中无法寻到寄托,便到书中去寻。
可最终,我还是要打开门,走出去,闻见家人做的饭菜香,听见他们为一些细碎的小事争吵。我内心的涌动还是无法消解,我还是会胡思乱想,执着地想要抓住什么。但心境或许已经慢慢改变,也没什么,生活本身就有点忧伤,你总要寻点明媚,什么都可以习惯嘛。
最后,我想用《且听风吟》里的一段话作为我的结尾:
如果有人问我:幸福吗?
我只能回答:或许。
因为所谓理想到头来就是这么回事。
(如果你看到了最后,或许你会觉得混乱。这是正常的,因为这是一个在混乱的状态下写的有点混乱却还是执着想要找到知音的人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