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了解的主要是西门道。它是定鼎门遗址博物馆中保存最好的门道遗址。
门道两侧各有15方地柎石,每方石块正中皆凿有圆形的榫窝,用于装大型排叉柱,起到支撑城门的作用。
排叉柱为木质,发掘时已朽烂成灰。据专家推测,排叉柱半边嵌于门道两侧夯土中,一半裸露在外涂红漆起到装饰美观的作用。
排叉柱立好之后搭建横梁起二楼。所以隋唐时期的定鼎门是过梁式建筑结构。
门道正中装有门限,两侧设有门砧石、立颊石。门砧石上面有一大一小两个凹槽,小的凹槽用于安嵌门枢(门轴);大的凹槽,用于安嵌立颊石。而立颊石平面和截面呈长方形,每件立颊石都有两个凹槽。一个凹槽位于立颊面上,用于竖栽门柱;另一个位于立颊朝向门内的立面底部,用以镶嵌门限。
西门道东西两侧最南和最北两端都平置一块方石。表面磨光并无圆形榫眼,又置于地栿石外侧,应是文献所记载的撞石,用于防止车辆通过时损坏城墙。
门道内的路面保持比较完整,当时的铺路技术和今天有异曲同工之效,门道内路土分为三层,下层为河卵石路面,上面两层是路土面。
而在墩台外有包砖,起到巩固墙体和美观的作用,都有青砖砌成,层层相错,逐渐内收,使城门横截面成上窄下宽的梯形平面,更显得厚重,大气。而磨砖对缝的工艺,亦可见其在营建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隋唐时期只有皇帝居住的宫城城门和城墙才有资格用青砖包砌,皇城的城墙仅有城角部分为砖砌,而郭城的城墙为夯土墙?而定鼎门大面积使用青砖凸显了,当时定鼎门作为国门的高规格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