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经常随便给孩子下定论,会使孩子失去自我。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经常会总结归纳自己的经历,通过思考赋予它们不同的意义。但是,如果他们和自我“分裂”开来,就会失去这种有价值的技能。
正如在平整光洁的镜子中,才能看清自己一样,当我们的个性不加扭曲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些在养育者的培养、支持下,自由地表达自我的孩子,都可以清楚地“看见”自己。
当一个人给别人下定论时,扭曲现象就出现了。例如,如果我说,“我饿了,”有人却反过来对我说,“怎么可能呢,你刚吃了没多久。”他们扭曲了我的感受,我就好像站在一面哈哈镜前。
即使我们的父母真正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其他因素也会影响我们,使我们与自我分裂。我们会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失控。家庭或者文化环境,对我们的表现和行为也起着限制作用。“你都老大不小了。”“不要做得太过分。”“坚强点。”所有的分裂只是个程度问题。
下面是一些孩子被反向的定义限制了人生体验和阻碍自我认识的例子:
大家通常认为女孩应该是“温柔贤惠”的,而男孩则被认为应该“有点淘气”。如果一个女孩不跑不跳、不乱攀爬,大家就会说她像个女孩子。一个男孩如果又跑又跳、爬上爬下,人们就会说他像个小子。
在童年,我们依靠别人的评价来了解内在的体验。当别人确切表达的时候,我们学会了描述和接受它们。例如,有人很同情地对你说:“你好像受伤了,让我瞧瞧。”实际他是在对我们的体验下结论。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清醒地了解内心感受,否则就不知道如何理解自己的感受。我们甚至会把虐待当做正常的事。
——《不要用爱控制我》帕萃斯.埃文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