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玲中十五焦点第539天分享(2020.1.31)
一位妈妈很苦恼,说自己的孩子今年13岁了,很胆小,遇到很简单容易的事,也不愿意尝试。而且遇到考试就紧张,学习也没什么动力。妈妈说,男孩子这样子,真让她担心以后孩子怎么办。
心理解析:
在分析孩子的心理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几个心理学名词。
学习动力:推动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孩子学习的一种需求和期待。学习动机的激发,从心理学看,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学习领域的在外表现。
自主性: 就是自己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的权利。当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失去自主性,很多事都是父母说了算、父母决定的时候,孩子也会失去学习动力。
胜任感: 是孩子的自信心。认为“我能行”的内在心理印记。也就是说,当孩子认为他能行,他会就更愿意尝试,哪怕是遇到困难,他也愿意。
从妈妈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做事不愿更多尝试,学习没有动力,用上面的心理学名词解释的话,就是孩子学习动机不足,没有胜任感。一个孩子生下来都是天不怕地不怕的,这个相信每一个带过孩子的家长都会记得,因为他们还很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对很多事物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不管敢不敢,都要摸一摸,试一试。随着年龄增加,1-3岁的孩子慢慢知道了很多东西是不能碰,不能摸的。是什么让孩子有的依然勇敢的去尝试,一些孩子遇到事情,会退缩呢?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对待孩子尝试和探索的态度和方式,会影响孩子的胜任感和自主性。
首先,请家长思考,在您和孩子的交流当中,是不是经常出现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在这样的对比中,孩子往往很难体验到自己是好的或者自己能做到更好的积极感受,他被家长嘴巴里“别人家的孩子”打击得更加信心全无,垂头丧气。
第二,孩子遇到困难,或者做错事的时候,妈妈是给于鼓励,放手让孩子去做更多的尝试,还是替孩子做呢?比如,五岁的孩子早上系鞋带比较慢,妈妈是耐心等待,还是替孩子系鞋带?有没有经常把“笨死了”、“我就知道你做不好”的妈妈,给孩子一个负面的心理暗示:你不行。
妈妈这么做,当然是爱自己孩子的。只不过需要学习新的不同的爱孩子的方式。
妈妈怎么做,能提升孩子的自主性和胜任感,进而,提升孩子的学习动力呢?
我们可以做的很简单,从发现孩子的优点开始。请你尝试着每天努力发现孩子的一个闪光点。把孩子从“我不行”的心理阴影中,转向“原来我也可以啊”这个积极正向的心理暗示上。
哪怕是“孩子,你今天赖床的时间比昨天短了五分钟”,用一个积极的眼光,去看到孩子哪怕一丁点的进步,对于缺乏胜任感的孩子来说,都是莫大的鼓励和支撑。长此以往,才能培养出有积极心理品质的孩子。那么,学习能力问题自然也就不在话下。
第二呢,爱孩子,就是让孩子多试错,多尝试。不给孩子贴“笨”、“懒”、“不行”的标签。孩子要在试错中成长,积累经验。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使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没有倒下。”这是德国的改革家马丁路德的一句话。送给爱孩子的妈妈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