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得到头条2022年1月11日的内容:讲到了文一教授《科学革命的密码》、《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对李约瑟问题的思考。其中还讲到伽利略的《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
看到这个就有点滑稽了。为什么呢?
以为推荐过了书目,学生就看过了。不要说学生没时间看,就是老师都没看过。也没时间看,也没必要看。
这个研究是有点意思。
伽利略为什么要研究铁球运动的轨迹?这是一个好问题。以下为引用得到头条的内容:
铁球运动的轨迹为啥这么重要,伽利略到底是在研究啥?其实,伽利略在他的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里,说得很清楚:这本书是献给他的科学赞助人诺阿耶伯爵的,诺阿耶伯爵是威尼斯的陆军元帅和总司令;而伽利略的主要实验基地,是在威尼斯兵工厂,他研究的不是什么形而上的科学好奇,而是炮弹飞行的弹道学和动力学问题。也就是说,是伽利略对火炮使用的研究,开启了经典力学体系,并且直接影响了牛顿;后来,拉瓦锡对火药爆炸机制的研究,开启了近代化学体系,拉瓦锡本人就是法国火药局局长。
在文一教授看来,存在一个比较清晰的历史因果链条:火药传入欧洲时,正值欧洲各民族处于它们的“春秋战国”时期,欧洲陷入了旷日持久的热兵器战争,这种战争的高烈度、高强度和高频率,是史无前例的。它拼的不是具体的战略、战术之类,而是武器研发效率、战争动员效率、行政管理效率、经济运行效率。
这就倒逼欧洲各民族从封建时期进入民族国家,并且以国家为单位进行大规模军备竞赛。全社会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进行科学探索,从而引爆了科学革命,也就是以基于炮弹力学原理的物理学革命,以及基于火药爆炸原理的化学革命。
换句话说,科学革命是热兵器时代军备竞赛的产物,而这场军备竞赛正好发生在了近代欧洲。这就正如,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最重要的科技进展——计算机、互联网和航天科技,其实是冷战时期美苏军备竞赛的产物。
回顾人类历史,因为科技创新需要动员起全社会投入大量资源,它往往是在战争和军备竞赛时期,靠国家竞争体系的推动才能高速发展。近代中国,也是被两次鸦片战争打疼了之后,才想到要请“赛先生”来救中国。
当然,今天的情况又不一样了。著名科普作家袁岚峰说过一句话:“当中国这个源远流长的伟大文明拥抱科学的时候,人类的命运都将改变。我们以前错过了地球上的大航海,现在绝不会错过宇宙的大航海。星辰大海,才是我们的征途。”
一个好问题胜过一打好答案,一个好问题是一个好起点。伽利略为什么要研究铁球运动的轨迹?从文一教授的文章中得到了答案,逻辑链来看是:战争需要炮弹准,这就是需要找到炮弹的轨迹运动规律。如果不考虑阻力的话,用实验可以得到出来斜向上45度是射程最远。从实验得到经验。
这个还不能称为近代科学之父。这问题可以看一下复旦王德峰的《中西方思想必修课》。他论证首先是迪卡尔是近代哲学之父。这才引起伽利略研究范式的转变。物理学研究引入了数学。没有数学的物理学就不能量化。这个才是根本。
希望孩子多读书才是关键。刷题刷不出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