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母对我们的情绪表达控制的很严,那我们就会早早学着竭力控制自己,以免引起批评。
我们认为,情感的流露意味着软弱,所以压抑自身的情感就变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策略。
同时,我们还会为周围的事物乃至生活本身确立起僵化的标准。我们感到自己必须对事物表达不同意见或作出评判。优越感会让我们自以为能够掌控情绪和生活中的一切异常情况。
如果一个人通过控制、批评、责备、挑剔、评判乃至展示自我卓越的知识向别人展示权威,那么它展示的非但不是高贵的灵魂,反而是平级的灵魂。
如果孩子从未见过父母的弱点、稚气甚至笨拙,那他们怎么会有勇气袒露自己的弱点?
如果在这样压抑的气氛中成长,我们就会裹足不前,不敢冒险,也不敢犯任何错误,因为我们害怕父母沉闷的否定和反对。
我们知道父母迟早会反对,所以我们永远不会真正“启航”去经历生活的风浪,而只会待在温室里毫无风险地自己玩耍。当然,因为我们甘愿“受控制”,在学校里我们会做老师的小天使,代价则是失去了本真。
情绪化的表达和表达情绪,这是两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会造成不同的结果。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习惯了情绪化表达,而不是表达情绪。
什么是情绪化表达?就是在语言和行为中带着情绪,用情绪告诉孩子:我生气了。让他意识到:我之所以这么愤怒,都是因为你造成的,你需要为此负责。你改变了,我才不会这么生气,才会对你好脸色。
很多妈妈吼孩子,冲孩子发脾气,摔摔打打,都是一种下意识的情绪化表达,因为我们的怒火背后往往隐藏着恐惧和无助,脆弱和期待,只是我们很少意识到情绪背后的这些东西。
父母往往在愤怒的时候,不敢把这些情绪表达出来,会穿上愤怒的盔甲,用吼骂让孩子屈服听话,惩罚他让孩子害怕,让他有不好的感觉,这样下次他就不敢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可惜愤怒和惩罚,只会激发恐惧,孩子也许确实变得听话了,但听话背后的动力是恐惧,是因为害怕惩罚害怕被抛弃而不敢去做。
一旦惩罚消失,他很可能变得变本加厉,以补偿过去的压抑。或者他变得更加取巧,想方设法钻空子,以规避惩罚,成为一个油滑的孩子,或者变成一个唯唯诺诺、非常敏感的孩子,习惯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再或者,他不再害怕惩罚。
当惩罚失去了威力,父母处理情绪的真正方法是表达情绪,坦诚交流,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期待。
表达情绪其实也是一个真实地面对自己的过程。当你变得真实的面对自己,真实地面对他人,对方才会回报以真实,真正的情感交流才会发生。
表达情绪,需要觉察,觉察自己的内心,看到愤怒背后的恐惧,强势背后的脆弱,只有允许自己有恐惧、脆弱,你才会允许孩子有恐惧、有脆弱,允许他的不完美。
表达情绪,需要勇气,勇敢的承认自己的恐惧和脆弱,说出内心真实感受,说出自己的期待。
表达情绪还需要不断练习,每当你有了情绪,尝试着觉察情绪,和自己的感受相连接,试着表达自己。
我们早已经习惯了用头脑去分析评判,习惯了冲动行事,习惯了掩饰和伪装,就要克服自己,去练习真诚的表达,你离真实的自己越近,你就离真实的孩子越近。父母学会平和地表达情绪,也是孩子希望被对待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