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部电影的上映都有无数篇影评铺面而来,夸赞的,吐槽的,讥讽的,都有依有据,头头是道,但看得电影多了,却不喜欢看影评了,更愿意在完全未知的两小时内寻找对已知世界的认同,对未知世界的初探,对内心世界的反思。
所以我不喜欢在电影中批判,因为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本来就是不一样的,我只想在电影中找到一个更舒适的角度来审视自己。我在《我不是潘金莲》中找自己,找到了一个能够更好生活的自己。
1.对一个人信任的丧失比建立来得更加迅速,容易。
雪莲对丈夫的信任是无条件的,对大头的信任是有情感基础的,对官员的信任是有内心期待的。丈夫的翻脸不认人,大头的条件交换,官员的层层推脱,让“信任”二字在雪莲心中土崩瓦解。
我们容易建立起对一个人的信任,但这些起初建立的信任极易被一些有意,无意,善意的隐瞒,欺骗,推脱,搁置而破坏殆尽。
我们每个人都深陷在信任危机当中,为了维护好我们的信任体系,我们首先要维护好别人对我们的信任,要守时,守信,有事提前告知,切忌事后解释,答应的事情一定做到,不确定的事情不要把话说死。比如,见面,开会,吃饭,打电话,回复邮件,甚至是坐班车等,要是不守时,总是被别人催,别人等,就容易被贴上不靠谱的标签,留下不守时的坏印象。想要靠谱,又实在不能按时到达,按时完成时,就要提前告知,给别人修改计划留出时间,切忌临时取消,事后解释,影响别人的计划,又给自己的信用额度减分。那么,面对他人,我们要树立选择性信任的意识,必要时做两手准备,以免给重要的事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对于自己至亲至爱的人,我选择坦诚相见,相互信任,信任一旦丢失,至爱一去不再。
2.依赖于别人的影响,生活终将迷失自我,自己才是生活的内生动力。
一桩离婚案葬送了雪莲十年大好青春,雪莲十年前告状为证明当初的离婚是假的,现在的离婚是真的,十年后,仇人死了,才发现,真假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只是她没有活下去的动力了。
反思自己的生活,你是否依赖过他人的进步和退缩,依赖于他人的拥有与失去,依赖于他人的幸福与烦恼?他人的一切成了你情绪好坏的标准,成了你行与不行的刺激。
群体生活难免受到他人的影响,榜样可以有,不要模仿榜样而迷失方向,依赖之心可以有,不要依赖所有而丢掉自己本该有的模样,正面的攀比之心可以有,不要让攀比引导你走向反面的极端。我曾经太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一句否定就会影响心情;我曾经在爱情中过度依赖对方的陪伴,陪伴消失而倍感空虚;我曾经在学习中羡慕他人的进步,为自己的后退感到失落。曾经有过的都没关系,只要现在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他人都只是你生活的一部分,随时可能改变,离开,他人对你的影响也都会变化,消失,依赖在他人的影响下,不如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有自己是才生活源源不断的的内生动力。
3.改变看事情的态度,你看到的世界就不一样了。
果农说雪莲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无心的自私却一语点醒了十年噩梦的雪莲,她逃离了为仇人牵绊的固执生活,无奈的选择也好,重生的希望也罢,她开始了她的本来生活。
也许你透过这部影片看到了虚伪,圆滑背后的自私;看到了因小失大的推诿和顾全大局背后的暗算;看到了本性的正直善良因现实的污垢,颠倒变得诧异,不解,失衡,极端,无奈,释然的全过程。如果我们总是关注这些,那你的世界里也就只有这些了,黑暗的角落外面还有那么多美丽的地方,多看看,世界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