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自上海商学院的方有林教授那里了解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复利效应,属于经济学范畴。相传爱因斯坦称复利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可想这是多么让人惊讶的东西。
一片池塘出现了一小块浮萍,它每天增长一倍,预计10天就能长满整个池塘,请问,多少天能长满一半水面?答案是第9天(例子出自方有林教授)。也就是说,到第9天时,浮萍会长满一半的水面,到第10 天时就会覆盖整个水面,这仅仅用了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复利效应带来的神奇。
如果复利效应用在学习上是不是同样神奇呢?通过复利公式的计算,如果学生每天阅读少于15分钟,在完成学业之后,在阅读中读到的总词汇量是150万。如果每天阅读30分钟,学生最终会接触到1370万个词汇,几乎是每天仅仅阅读15分钟学生的9倍(例子出自方有林教授)。虽然第一个数字看起来已经很是喜人了,但在看到第二个数字后,是不是和我一样惊掉了下巴!
在了解复利效应时,我脑海里出现了这样几个词语——持续、量变、质变。对于阅读来说就是阅读是持续地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阅读是积累渐进的技能”。通过这些,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方法,就是坚持,每天坚持,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地坚持。董卿说她每天雷打不动地要阅读2个小时,所以她才能在《朗读者》中“腹有诗书气自华”。每天多阅读几分钟,长期坚持,不仅养成了阅读习惯,而且聚沙成塔,所产生的的效果一定十分惊人。
总有人问我,为什么孩子看书看得也挺多的,为啥还不会写作文,为啥阅读理解题还是错。阅读确实可以带来成绩上优势,阅读的孩子和不阅读的孩子从词汇量、句子的安排、理解力等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差距。就因为阅读可以带来实际的效益,成人经常以这个理由(就不能只放在心里不说出来吗?)督促孩子阅读,使原本天生爱阅读的儿童也渐渐不爱了。在功利阅读下,孩子一定感觉自己像是推磨的驴。
在我看来阅读是生活中的“桃花源”,它给我们带来的更多是精神上的东西。我们可以跟着朱元璋打天下,可以来一个八十天环游世界,也可以和小女巫进行魔法比拼……阅读让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使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过几辈子的人生。在班里我经常给学生“洗脑”:我们的机会太有限了,所以我们阅读不为别的,只为多体验不一样的东西。私下有孩子和我聊天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已经忘了他当时看了什么书后说的,也记不太清原话怎么说了,大概就是主人公太厉害了,我一辈子都不能像他一样,但我读的时候就好像主人公一样。这个孩子进入到了书里,他体验了别人的人生,他更是快乐的。
在复利效应中还有一个有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临界点”。第1天浮萍才一小块,第9天浮萍是一半,第10天就全覆盖了,第9天就是“浮萍”的“临界点”,就是引起“质变”那一个点。孩子坚持阅读了,但是没有出现各种阅读效益,大概是因为阅读的“临界点”还未到来吧。如果放下功利心,没有人会在意阅读的“临界点”什么时候才来,因为从阅读的第一个字时就已经开始让我们受益了。
不管出自什么目的,我都建议孩子多读书,有阅读习惯的孩子就去多涉猎各个方面的书籍,去深度地思考;那稍差一些的孩子呢?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这样说“对于“后进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课外阅读和其他资料)”。我建议先从探险类开始,这类书容易“成瘾”;对于那些处在“边缘”的孩子,阅读就是不让他们变坏,不让他们成为家庭和社会负担。
不管怎么样,学习都是一场马拉松,而且永远没有终点。奔跑中有心酸有眼泪有开心有收获,在坚持不住的时候,想一想复利效应,想一想“临界点”,相信我们的坚持一定会造就一个奇迹。这一点我始终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