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的 40 多分钟时间内,有效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推动学生参与?
01组长交流
小组长是小组合作的核心人物,组长能力不同,小组合作的质量自然也不同:有的小组同学互相欣赏、互相鼓励,有的小组矛盾重重、充满指责与抱怨。“组长交流”策略便是通过组长的调整,改善弱组的合作质量,扩展优质合作小组的文化。
1、基本操作:请 “优秀小组” 的小组长到 “问题小组” 当组长;“优秀小组” 另外产生一名新的组长;而 “问题小组” 的组长则加入 “优秀小组” 学习,感受其文化。此策略可延伸为 “交流记录员” “交流鼓励员”;不管换什么角色,教师的引领要到位,如召开组长工作会议,交流得失成败,总结工作方法。
2、温馨提示:影响原小组的合作质量:使用此策略应具备两个条件:原小组形成一种稳定的合作文化;原小组有能替代其角色的成员,“挂职” 1-2 周再回原组。
02换书读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但丢字、加字、错字等小问题却让人头疼,如果在学生同伴互相检查时使用本策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基本操作:组成两人朗读合作小组;朗读之前先同伴互相交换课本,下一步学习时都使用对方课本;朗读时,学生在对方的书上标出对方的错误,学生A朗读时,学生B要将学生 A 的错误标在 A 的课本上;朗读结束后,双方对对方的错误进行统计,并告诉地方,同时将书还于对方。再次朗读,关注同伴标注于自己课本上的错误。此策略还可延伸到其他学科的与读有关读的内容。
03采访
同伴交流时往往比较浅,如果能有一种类似电视节目的访谈或追问,其效果会好一点。“采访” 便是这样一个策略。通过访问,制造一种问答情境,促进深入思考。
1.基本操作:首先,针对布置的任务,挑战员设计问题,其他同学则做好准备。其次,根据设计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询问小组内的同学,挑战员根据其回答,进行更深层次的追问:“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感觉为什么会是这样?”、“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 其他人亦可进行补充与完善。如果习惯了这种方法,会将它应用于日常的交流之中,学生间的交流自然会深入。
2、温馨提示:学生问题设计简单、教条没有深度——教师提供模板,让学生使用。喜欢问偏、难问题——使用教师的问题,提问者可以多准备一些问题,让回答者从中选择。
04追问三次
与“采访”策略一样,“追问三次” 也是促进学生深入交流的一个策略,但本策略更深入。
1、基本操作:针对一个问题,通过不断追问,引导交流走向深入。下面一些模板可供追问使用:我不明白你讲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这样讲?如果是这样,那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你能换一种讲法吗?请举一个例子。你的观点与A的观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你的观点与 B 的观点有联系吗?你的观点与上节课的……有什么联系?你是支持还是反对 A 的观点?追问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入理解的过程。
2、温馨提示:学生间的追问往往脱离主题——请教师与学生示范对话,让学生体会;如何追问——模板贴到墙壁等醒目的地方,让小学生随时能看到;设立追问员。
05小组总结
小组合作很热烈,但结束时间起小组总结出什么观点时,学生往往自己讲不清,他们都只顾讲了,没有总结……如果有了 “小组的总结”,短短的一两分钟,便可解决这个问题。
1、基本操作:合作学习结束前两分钟,教师(或时间提醒员)提醒大家:现在停止讨论,开始整理与总结集体的观点。于是不论学习任务是不是完成,负责人都应该组织大家停止讨论,进入总结。提炼中,组织者可使用下面的模板:大家看一看,我们组的观点是不是……,大家对我们组的这些观点还有什么意见……经过讨论我们组最核心的观点是……
2、温馨提示:学生总结时容易发生争论——将争议观点与没有争议的观点分类,最后交流时,可以将其直接告诉大家 “我们组有两个不同的观点”……总结时,学生也记不住刚才讲了什么——做好小组记录,交流时使用记录本。时间不够——设小组时间提醒员:采用音乐提醒:合作结束前两分钟,播放 “音乐”,音乐一响,表示应该进入总结阶段,音乐声一停,合作时间也结束了。
06访客
“访客” 是跨组交流的策略,他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小组成员确定 “接待者” 与 “访问者” 两种角色。
接待者:负责向来访客人介绍本组的结果,并解释他们的提问。一般每组一名 “接待者”。
访问者:其余同学都是 “访问者”,负责外出到其他组学习交流。每个 “访问者” 负责访问一个小组,有几个访问者便可了解几个组的观点,最后回本组介绍 “访问” 收获。
1、基本操作:(1)小组合作,共同讨论,总结小组观点。(2) “访问者” 外出到他组,倾听他人的介绍并记录;“接待者” 接待来访者,介绍本组的观点,并回答他人的提问。(3)访问者回到本组,就出访了解到的信息,完善本组的观点;总结本组最后的观点。
2、温馨提示:学生走动不方便,特别是大班额的情况下—— :小范围展开,如相邻四个组之间 、采用 “漂流本”, “本” 动 “人” 不动。
07漂流本
“访客” 是学生到其他组交流,而 “漂流本” 则是学生在座位上不动,小组 “记录本” 在各小组间漂流。“访客” 策略适合小班,“漂流本” 策略适合大班。
1、基本操作:(1)各组将本组的观点整理在记录本上。(2) 3-5 个小组为一个交流单位,依次将各组的记录本向下传阅;传阅时,将他组的精彩观点记录下来,亦可在他组的记录本上批注自己的意见。(3)当记录本漂流回本小组时,本组了解了许多其他组的观点,同时也会发现其他小组提出的意见,小组成员据此完善本组的观点。
2、温馨提示:为了便于交流,可以在漂流本旁边加注 “反馈表”,帮助分析。格式如下:1、我们的意见:(写自己讨论的结果)2、补充意见(写出自己修改的意见)3、欢迎你提出意见
08主題学习组
如果教学内容多,交流起来显得时间不足,“主题学习组”是分解内容,每人参与一个主题,最后集体分享。
1、基本操作:(1)确定小主题:围绕教学总目标确定若干小主题,小主题数量应与小组成员数量相同,从而保证同一学习小组的成员拿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2)成立主题研究组:相邻的 3-5 个组组成一个学习单位,各组拿到相同主题的同学,跨组组成新的小组。(3)组织学习:围绕共同的问题组织讨论,保证自己成为本主题的 “专家”。(4)回到本组:学习结束后,各位 “专家” 轮流向组员介绍自己的 “研究成果”,并负责保证组员对自己的成果基本了解。(5)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将大家的成果整合成为对本问题的理解,然后分享。
2、温馨提示:谁组织,组成专家小组——确定某一小为主持小组,该小组成员都是主持者。记不全面主题学习小组研讨的结论,影响本组交流——记录下讨论的内容;可使用复写纸等,一式三份,保证每人一份。
09摆擂台
将教学活动设计成为 “擂台战”,确定 “擂主” 与 “挑战者”,一组摆擂,其他组挑战,在挑战与应战中掌握知识。
1、基本操作:确定一小组为 “擂主” 方,其他小组为 “挑战” 方。“擂主” 先向大家介绍观点,挑战方挑战,擂主方解释。双方在挑战与应战之中,完善观点,清晰思路。摆擂台分 “有准备打擂” 与 “即席打擂” 两种。“有准备打擂” 指提前确定 “擂主方” 与 “挑战方”,双方均事先准备。而 “即席打擂” 是现场确定 “擂主” 与 “挑战者”。“有准备打擂” 中的擂主除了准备对问题本身的理解外,还可以预测挑战方会提出什么问题。当然挑战方也可以设计挑战问题。为了提高效率,也可以将学习任务与课前预习结合起来。打播时,擂主组最好集体站(坐)在讲台上,共同接受大挑战。
2、温馨提示:学生喜欢钻牛角尖——“擂主”除了准备问题答案结果之外,还要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引导,对于无价值的、偏离主题的挑战及时制止;教师注意把握讨论节奏,引导挑战,防止过于分散应战;挑战者发现本问题与主题元关,可以讲 “这个话题与本主题关系不大,”……“擂主” 不知如何回答——遇到难题,“擂主” 可请求 “休会” 行两分钟讨论·发出求助,邀请挑战成员帮助;记不住应战者的观点—— 应战者将自己的观点写在小黑板或大白纸上,张贴起来;容易成为某些善辩者表现的舞台,也易让弱者难堪——可以指名挑战:限制每个人发言次数:能力弱的同学拿着记录本,先介绍本组观点。
10汇报他人的
在集体交流时,学生往往只关心自己的观点,对他人关注不够。“汇报他人的” 策略,则是让学生汇报其他人或其他组的观点,他们便不得不关注他人的观点了。
基本操作:本策略需要与其他策略联合使用。使用诸如 “黑板记录”、“交流墙”、漂流本” 等策略,要为 “汇报他人的” 创造条件。在集体交流前先告诉大家:不汇报本组的观点,而是汇报其他组的观,并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被汇报的小组或同学可回应汇报者的支持、质疑或反对。
11信息反馈牌(小组个性台历)
将高效课堂中小组文化建设的载体——组牌,改造成信息反馈牌。方法是每个小组桌面上都放一个正四面体,每个面上涂上不同的颜色。
红色代表小组合作学习遇到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向教师或学习组长求助;绿色代表小组合作学习一切正常,请勿打扰;黄色代表本组分派或认领任务已经全面完成,请求分派或想认领新任务;蓝色代表本组任务刚完成,请求接受教师助理抽查与验收。
教师借助信息反馈牌,针对小组不同情况采取科学指导方法。也可发动学生将组牌改造成小组周台历,台历出具备上述信息牌的功能外,可将小组的组名、组训、组规、组徽等小组文化呈现出来,还可将小组周评价表、周小组反思、周小组大事记、周活动精彩照片艺术化地表现出来,成为小组生活、小组发展的见证书。
12任务条
针对“学生只知道本组的任务,不知道其他组的任务,造成要么补充发言因缺少准备而质量低下,要么点评发言不痛不痒击不中要害”这种现象,我们引进了任务条学具。任务条就是将各小组自己的任务以及其他小组的任务一一注明,同时表明各组要重点补充发言的任务,用小纸条形式记录并分发到各小组。这样课堂的展示、点评、补充就可以高质量运行。
13展示卡
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学生成为了小组展示自我的贵族,有的沦落为小组展示自我的奴隶”的现实,同时为了体现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贡献者” 这一理念,我们提出了展示卡这种学具。
展示卡的使用说明:每节课课前有小组长为学生发放 2~3 张(个)展示卡,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发言一次就要消耗一张展示卡,用完展示卡的学生在小组就没有发言权利了。这样优等生就更加珍惜自己发言机会了,同时也为潜能生展示自我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平台,实现了从机制上保护小组中弱势群体的利益。
14思维碰撞卡
针对以往各小组对各个问题讨论结果只有在班级大展示时方显 “庐山真面目”,这样做有两个弊端,一是小组之间缺少实质性碰撞,很难相互激发、影响生成新知识、新问题、新答案;二是其它小组即兴质疑、补充,发言质量难免受到影响。若让小组讨论记录员记录时用复写纸复写几份该小组讨论结果(我们称之为结果交流思维碰撞卡),然后把思维碰撞卡小组之间相互交换,相互批注上本小组思考、建议,最后传回到原来小组,进而激起本小组对该问题的二次探究。这样小组之间 “知己知彼”,“唇枪舌战” 的展示、质疑必定精彩纷呈。
15讨论卡
多数学校自习课管理限于两难境地:不让说话,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无法讨论或求助解决;准许说话,因学生讨论声音过大,影响其它学生独立思考。在我的实验学校采用的手势加笔谈的方法就破解了这个难题——学生遇到疑难问题,相互之间可以采用手势加上在专用讨论卡上笔谈交流方式,我们称之为 “哑巴交谈法”。
16公平骰
小学低年级学生展示欲特别强烈,每到展示环节,“我们组、我们组” 争抢声不断,获得展示的小组 “喜气洋洋”,没有得到展示机会的小组 “垂头丧气”,甚至有的小组成员误认为教师偏心,进而影响了后面学生学习的情绪;更有甚者,小组之间因争夺展示权吵得面红耳赤,即造成了小组之间不必要的矛盾又影响了课堂进程。若采用 “会加运气” 的掷公平骰的办法——通过教师掷骰确定展示小组与个人就破解了这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