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养生智慧之四
□ 湖 山
老子在《道德经》十章中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句话普遍认同的解释就是,精神和身体结合在一起,能够不分离吗?营,通魂;营,通魂,就是魂魄;抱一,就是合一。“抱”即守住,“一”指的是“道”,合一就是“守一”,守住那个“道”,因为“道”是整体的,包括精神和身体两个方面。“合一”就是人的精神意志与身体合一的状态。也有专家认为“载营魄抱一”,就是天人合人。
老子“抱一”的养生理念影响深远,道家的修炼强调“守一”,佛家的修炼强调“禅定”,这都是老子“抱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老子“抱一”的养生理念,包括两个的方面内容:
一、“抱一”就是身心和谐
老子的养生理念,是一种整体思维的哲理,他所讲的“抱一”,就是身体和精神的和合为一。《太平经》上说:“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常合即为一,可以常存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符也。”
意思是:人的身体和精神是个统一的整体,身心和谐就是“一”,可以健康长寿。所以圣人教大家保持身心和谐,身心和谐才能保持健康。记住这个道理不断地坚持,生命力就会旺盛,身心就会相应,百病自然不生,这就是健康长寿的道理。
“载营魂抱一,能无离乎?”就是强调养生先要安顿好魂魄,使精神意志与身体保持一种和谐的状态。河上公注中说:“人载魂魄之上得以生,当爱养之。喜怒亡魂,卒惊伤魄。魂在肝,魄在肺。美酒甘肴腐人肝肺。故魂静志道不乱,魄安得寿延年也。”道家将“魂”归于阳,将“魄”归于阴,魂魄合一就是阴阳和合,身心和谐。
如果身心失衡不能及时修复,健康状况就会恶化,并导致生命力逐步衰竭。《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为什么身纤体弱,主要是精神状态不好,心情长期忧郁、自卑,精神和身体失调,才导致心病与身病交加,一个如花似玉的青春少女就这样夭折了。所以养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精神与身体的和谐健康。
二、“抱一”就是守住元气
老子在《道德经》三十二章中说:“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抱”就是“守”,“一”可以理解为元气,元气就是人的精、气、神,只有“抱一”,守住元气,人才能健康长寿。
《庄子·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意思是:人的生命,是元气的聚集,元气聚集生命就存在,元气散失生命就消亡。元气的盛衰聚散,以及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关系着人的生老病死。元气充足,运行正常,是人体健康的保障;元气不足或气机失调,是致病的根本原因。
元气论认为,元气是生命之根,人要获得长久之寿,就应当“清静守一”。道家认为“守一”就是守住精、气、神,因为这三者是共一位的,人经常保持精、气、神三者合一的状态,才能延年益寿。
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中一段话,就强调了“抱一”的重要性:凡人养神养气之际,神即为收气主宰。收得一分气,便得一分宝。收得十分气,便得十分宝。气之贵重,世上凡金凡玉,虽百两不换一分。道人何必与世人争利息乎?利多生忿恚,忿恚属火,气亦火种;忿恚一生,气随之走,欲留而不能留。又其甚者,连母带子,一齐飞散,故养气以戒忿恚为切。欲戒忿恚,仍以养心养神为切。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
这段话是说,大凡人养神养气的时候,神情以收气为主旨。收得一分气,如同得到一分宝。收得十分气,你就得到了十分宝。气是非常贵重的,即使用百两的金玉也不换一分。修道的人有必要与世俗之人争利吗?利多就会产生愤怒和怨恨,愤怒和怨恨五行属火,气就是火种;愤怒怨恨一生,气随着愤怒和怨恨走掉了,想留都留不住。更为严重的是,还会导致精气神一齐飞散,所以养气要以戒除愤怒和怨恨为切入点。要想戒除愤怒和怨恨,还是要以养心养神为切入点。功名利禄大都是意外所得,不要存有追求利禄之心。孔子说:“你只要好好读书,利禄自然会在其中了。修道也是这样,不要还没有修炼就追求长寿的效果,每次打坐的时候,一定要心身虚静,聚精会神,一丝一毫的私心杂念都不要有,只要身心合一地呼吸炼气就可以了。
张三丰讲的“抱一”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养气”,因为气对于人是很重要的,气足精神状态就好,身体就健康,气弱说明精神状态不好,身体有毛病,人如果没有了气,也就没有了生命。另一方面要戒忿恚,戒除利禄之心,做到清心寡欲,因为“气大伤身”,愤怒和怨恨会使精、气、神散失。
怎样才能戒除忿恚呢?先要养心、养神,养心养神,打坐就是一种养心养神的方式,佛教、道教和瑜伽都通过打坐来修炼,打坐时必须身心合一,静心聚神,心无旁骛。养心养神是一个持续的修炼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太功利,功到自然成。修炼到了一定的境界,才能够真正地戒除愤怒和怨恨,收住你的元气,调养好你的精、气、神,从而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