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库门,被认为是上海最有代表性民居建筑,对很多上海人而言,也是独一无二的一份海派乡愁。解放前,上海中心城区石库门建筑约20万幢,如今大约只余5万幢。城市在不断更迭中日新月异,石库门已然被称为上海老建筑,那么在上海,比石库门年代更久远的民居是什么?
答案可以是绞(方言读音gao,阳声)圈房子。通俗一点理解,就是上海的“四合院”,几代同堂的大宅门。曾经报纸上一条关于绞圈房子的新闻引发了建筑师徐大纬的好奇心,年逾七旬的她自2014年起,寻找这即将被时代遗忘的民居。绞圈房子特点是,中轴对称,一正两厢,中间为下沉天井,四围屋顶标高大致相同,以45度绞接。徐大纬搜寻的一个重要线索就是屋顶,从空中俯瞰,绞圈房子形同量米斗状,或由两个单绞圈房子组合而成的“日”字状。在徐大纬的书中,记载的绞圈房子大约为80多个,大多散布在各个郊县,很多年久失修,残破不堪。实际上,上海市区的绞圈房子也曾有不少,但在80年代拆迁浪潮中,消失殆尽。
家住虹仙小区赵德明,年过六旬,他的祖宅原址是中山北路赵家花园66号,那是一幢典型的绞圈房子,由其祖父兄弟二人出资建造,赵德明的父亲6岁时,亲眼见证这栋房子的诞生。赵德明从小出生在这栋“大宅门”里。1981年,房子拆迁了,赵德明的父亲,只说了一句话:亲眼看它造起来,再亲眼看到它拆了,怎么到我手上把这房子给毁了?
赵德明退休后,为了还原记忆里的祖宅模样,花了一年多时间,亲手做出了祖宅两埭九路头五开间的考究样式,每个细节都很讲究,连门窗都可开启关闭,他清楚地记得,祖宅内一共有52扇门,48扇窗。此外,他还另做了袖珍的家具模型,旧时使用的床,洗澡盆,面汤台,灶头,搁几等都被他的一双巧手呈现。他说,他怀念老宅的味道。他有故乡,就在中山北路,但是回不去了,已然不是记忆里的故乡。
对赵德明而言,祖宅回不去了,而今年90岁的顾梦生,他依然住在祖宅内。浦东周浦旗杆村村委会附近,伫立着一栋标准的上海绞圈房子,保存较为完整。顾梦生生于1927年,在他出生之前,这栋宅子就存在了。他说,这是1841年以前建成的房子,太平天国的部队打西边走过时,房子还在建设中。这个现在看起来老旧的五开间四厢房在当时可就算的上是豪宅了。
顾梦生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是防治吸血虫病的专家,在南汇的防治站工作了三十多年,退休后回了祖宅开了中医馆,帮附近村民看病。他的三个儿子,三个女儿都分别成了家,搬了出去。顾梦生说,这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没有人喜欢把自家建造起来的房子拆掉。他生于斯长于斯,会一直守着这祖宅。
徐大纬认为绞圈房子是上海人住宅的根,她竭力为石库门脱胎于绞圈房子搜集证据,在她看来,上海的绞圈房子有四合院和三合院两种形式,其中三合院绞圈房子是演变为上海石库门房子的母体。她希望能在城市规划馆中做三四块专版,向所有人展示绞圈房子的前世今生。石库门申遗的步伐逐步加快,呼吁保护绞圈房子的集体声音也日渐嘹亮,顾梦生家的绞圈房子已列入保护项目,但愿仅剩不多的绞圈房子不会像赵德生的祖宅那样被推土机推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