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一张触目惊心的照片映入我的眼帘,一张被小刀划的血淋淋的手腕的照片。发来微信的正是我们班的一名女生小孟(化名)。仔细观之,划痕虽不密集,但却是肉眼可见新伤加旧伤。
越是重要的事情面前,越是要冷静处理。思考片刻,迅速在微信上和孩子进行了温情沟通,一切以先稳住情绪再说。随后,立即联系和小孟平时关系密切的同学恬恬和熙晨,这两位同学一个是古灵精怪的小女生、一个是阳光细腻小男生,一来从其他角度了解关于小孟的详细情况,从而多角度的逼近事情的真相,其次让这两位同学多关注小梦的状况,并及时送去温暖和鼓励。与此同时叮嘱他们不能外传,以保护小孟的自尊心。
我没有想到,在我的班级居然会出现这种孩子。因为在我看来班里大多数孩子还是很愿意和我这个班主任进行随时随地的沟通,我能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对我这个班主任的亲昵。可是现在遇到这样的状况,我很震惊,很痛心,同时还有一丝庆幸。暂且不说在心理疏导这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单说“庆幸”一点,还好她现在还愿意把这件事告诉我,让她的班主任知晓这件事;还好她没有选择一个人处理这件事,而是选择让他人知道。
了解沟通过后,得知小孟是在一个离异又重组的家庭中长大,虽然和父母生活在同一幢楼里的上下层,但是大多时刻却是和奶奶住在一层,内心孤独,不会排解内心的烦闷,心灵垃圾无处宣泄,于是总是熬夜看手机,刷视频,日夜颠倒,成绩下滑,情绪不稳,恶性循环。加之她本身就比同龄的孩子大上两岁,所以说她的青春期也比同班同学来的稍微早了一些。是的,小孟成了“新型留守儿童”,双亲俱在,却无温暖可寻,心灵和身体在这一特定年龄段,猛烈碰撞着、矛盾着,却找不到合适的宣泄口,最终被无情的情绪漩涡所裹挟……小孟是痛苦的,在我面前,却在强装坚强,她一定是挣扎到了极点,我猜想。
明白了这些,翌日一早,我便和小孟的爸爸进行了深度沟通,几番沟通之后,达成了共识。近期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先确保最起码的生命安全,逐步去弥补孩子残缺的童年,从生活细小之处给予小孟更多的爱与关怀。同时,在小梦的身边安排了两位性格活泼的同学和她坐前后桌。我一如既往的上课,只是眼角处多瞟向了小孟那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她有朋友可交,有家人可疼,有老师可关怀,让爱于无形之处与她撞个满怀。
一段时间相处下来,小孟成绩恢复如初,笑容多了,作息正常了,也有了新的朋友,还成为我得力的左右手,并且成为全班习作超能写的人。因为我们是毕业班嘛,习作基本要求550字吧。但是恢复好后的小孟,每每遇到习作,她总是能以1000字左右的水平完美交稿,并且属于一气呵成类型的。看着小孟洋洋洒洒的美文,看着同学们对她投去的敬佩目光,小孟的眼里也有了光。我想,写作成就了小孟。孟爸为了感激大家,特意请全班同学吃了“水果捞”,当然这是以“爱心家长”的身份呈现的,真相只有为数不多的我们几人知道。
其实班里这样的同学不止小孟一位,继小孟的事情发生之后,班里也有两位同学陆续有这样的端倪。但这次,我不再像上一次那样被动,发现这样的苗头,就立即展开行动,同时也为了消除更多还未萌生的可能性。系列主题班会,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这种“心灵感冒”;感恩日记,指导孩子们发现身边的小确幸,以增加生活的幸福指数;麦兜定律,教会孩子们排解心中的小烦恼;咖啡冥想,让孩子们与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审视自己的内心,抛去杂念,拥抱静谧的内心世界;集体分享,放大孩子们的幸福指数,共同赋能,积聚强大的心理能量,让孩子们学会从根本上正视困难,做一个会学习、懂生活的人。加上学校创造的家校共育机会,家庭教育讲座,亲子活动,让家长们也逐步跟上新时代教育步伐。
虽然做了这些,但我依然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们陆陆续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思来想去,应该是一下三类原因:学业压力、家庭期望、社交压力。加之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家长多以个体经营小商贩为主,留守儿童、单亲家庭还是不在少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显示,人们只有在满足温饱等生理的基本需求时才能考虑爱与归属、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
谋爱先谋生,爱人先爱己。爱自己永远是终身浪漫的开始,作为班主任,我们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教学生做一个爱自己、懂生活的人,我想这也是新时代的教师,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共勉。
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