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需要勇气,原谅他人给自己造成的伤害,也同样需要勇气。事实上,有的伤害并不那么容易释怀。我们常说时间能冲淡一切,那么岁月也能慢慢融化掉心里那些“刺”。
一、母亲的遗憾
正在读《我是这社会的一员,并欠你一个道歉》的时候,我母亲打来了电话。原本这封信与母亲是毫无关联的。
始于我半开玩笑地问母亲:“最近有没有看我的写作课作业呀。”母亲电话里停顿了一会:“有啊,每一篇我都看了。妈妈觉得很遗憾,曾经无知,没有好好引导你阅读写作的兴趣,反而一个劲地想要消灭它……”
母亲的道歉是真诚的,最近几年她也一直在改变固有的思想,在成长着。曾几何时,母亲就是我心里的一根“刺”。
母亲文化程度不高,当年为了不让我们耽误所谓的“学习”,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我们看语数英以外的书籍,是不被允许的,那是影响学习。记得看的第一本小说《简爱》,是偷偷借来的,还得藏好在一堆教科书下面。我和弟弟偷偷珍藏了两大抽屉《哆啦A梦》,最后被母亲如侦探般搜查了出来,全部送人。
母亲给我和弟弟埋下的这些“刺”,让我们对她又爱又无奈。如今那些刺儿们,也早被她付出的无条件之爱所淹没,岁月也让我们学会了与过往握手言和。
二、吴聪灵被原谅了吗?
与吴聪灵写给范美忠的这封道歉信,短暂失去连接之后。我又迅速地切换回到一个“八卦妇女”的形象。好奇地想着,吴发出这封公开的道歉信之后,她被原谅了吗?
吴在由于自己出语轻狂,而给范造成了极大舆论伤害之后。心里虽有愧,但她一度选择回避。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她需要时间去深入思考。
《人性的枷锁》里的菲利普在刚刚放弃他内心的宗教信仰时,觉得生活特别艰难。以前的信仰是他生活支柱。为了坚定遵循自己本能的感受,他如饥似渴地读了不少怀疑主义的相关书籍。以证实他丢弃教条教义,只单纯为其本身的价值观而践行,是没有错的。
在那时候的英国,宗教信仰根深蒂固,教条教义更是神圣般存在且必须履行。人丢掉内心的信仰,犹如被剥掉了衣服,光溜溜地不知所措。
让当时的吴聪灵去认同范美忠在教育、生活、生命意义的诸多价值观,也正如让她丢掉信仰一般,最初是痛苦艰难的。她需要时间去了解、消化、进一步更新认知。
真诚的道歉,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句:“对不起,我错了。”更重要的是道歉者在以成长的姿态去面对自己的过失。虽然吴的道歉信晚了好多年,可是信里,让人看到了岁月融化了她心里那根刺,选择公开道歉让自己走向平和。
那么吴聪灵被原谅了吗?
在道歉信公开发出之后。范美忠回复:“已收到你的歉意,谢!其实这个社会向不向我致歉,并不重要。每个人深夜不眠的时候,都将独自面对自己的灵魂和上天,那才是关键的。”
三、原谅需要时间
亲历过地震的朋友说道,在距离汶川60多公里的成都,剧烈的晃动中,要想从宿舍楼上跑到楼下,非常困难。
我们或许不应该用道德的至高点去要求一名教师。可是站在大部分学生的角度上,在剧烈晃动那一刻,不谙世事的学生,他们面对的长者只有自己的老师,需要老师的带领与鼓励,才能消除心理的恐慌。
可是他们的老师却已早跑没了踪影。不过反过来,他们的老师也给他们上了一节很生动的课。在生死抉择瞬间,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活着的自由。
十年过去了,他的学生有原谅他当时那一跑吗?在《十年“范跑跑”:我越来越没有“刺”了》一文中,找到了他在光亚的学生给他发的信息:“做老师最高境界就是你这样的。”范说起这条信息,一脸沾沾自喜。
虽然他一直强调,倒退回到十年前,他的选择是一样的,他也从不后悔最初的选择。可是当他曾经的学生,选择原谅并理解他的时候,他还是难以遮掩住内心的喜悦。
原谅需要时间,需要经历一段成长,再回头看问题,才能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感同深受。无论是原谅他人,还是原谅自己,都需要一个过程。
范之所以,能把自己推进舆论的漩涡,与他不好好说话的个人风格,脱不了干系。“范跑跑”事件就是一个拐点,十年间他心里的“刺”,渐渐少点了,柔和了许多。也开始反思自己曾经不那么合常理的行为及言论。
随着时间推移,人在未来的路上反思成长,不断更新认知,岁月会慢慢融化掉心里那些“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