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九 汉纪五十一读记

本卷记公元188-190凡三年事

一、纪事

1.帝国末世。

时代更迭,历经四百多年的大汉帝国,在东汉末期的风雨飘摇中,终于熬成了风烛残年。随着以残暴著称的权臣董卓的出现,摇摇欲坠的大汉王朝的最后的一点尊严,也被其践踏殆尽。刘邦建都关中,共历十一世;刘秀建都洛阳,至献帝也恰是十一世,这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也可能是历史的魔咒,任谁也无法逃脱!

乱世枭雄董卓:每个历史人物的出现都有其必然性。董卓开始只有区区五万兵马,偏安一隅。抓住一次密召进京的机会后,便以惊人的战绩,大败十八路诸侯,开始了自己专属的三年时光。

189年,灵帝薨,十四岁刘辩即位,即汉少帝。大将军何进掌权,与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杀宦官。而何太后不肯下诏,于是何进、袁绍私招董卓领兵进京,以此逼迫何太后。

董卓成长于凉州,作战粗猛有谋,屡建战功。受到何进、袁绍密召后,率军进京诛十常侍。不久,京中宦官动乱,董卓在北邙立下了救驾大功,又招揽吕布杀丁原,很快就吞并了附近两大军阀兵力。随后,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即位,不久就弑杀了少帝及何太后,专断朝政,,放纵士兵,恣意杀戮,不分皇亲国戚或平民百姓,视生命如草芥,强夺财物,奸淫妇女,致使京都洛阳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又在朝野内外都广布亲信,僭用近似天子的服饰及车驾,官至太师、相国,封郿侯,位极人臣。贪婪暴利,废除汉武帝时发行的“五铢钱”,另铸小钱作为货币,并且把洛阳及长安的铜人、铜马以及铜铸的各种神兽神禽都熔掉铸成小钱。从此钱贱物贵,物价猛涨,每石谷价高达数万元,以致流民壅道,饿殍遍野。当时有“千里草(董),何青青;十日卜(卓),不得生”歌谣,可见董卓当时是多么招人痛恨。

但董卓对知识分子却很重视,擅权后积极为陈蕃、窦武以及党人翻案,恢复他们的爵位,派使者祭悼他们的坟茔,并任用他们的子弟为官;对蔡邕的尤为偏爱,一日之内连续升迁三次,在三个不同的官署任职;再有,得权之后,一改桓、灵帝时弊政,征召天下有名望的士人,自己的左右亲信无一担任高官,只是在军中担任中郎将、校尉一类的职务。这在历史上的权臣中也算是个唯一吧。

2“名门清流”--袁绍。

袁绍出身名门汝南袁氏。袁绍幼年时做了郎官。弱冠出任濮阳县长,有清正能干的名声。母亲(养母)去世而辞去官职。服完三年丧礼,袁绍感叹自己一出生便是无父孤儿,又为父亲(袁成)服丧礼。服丧期满后,他搬到洛阳居住。袁绍相貌俊美,举止威仪,为人仁爱,注重名声,加上袁绍折节下士,士人全部抢着投奔他。前来的士人不论身份贵贱,袁绍都以与自己平等的礼仪相待,因此来访宾客的各种车辆挤满了洛阳的大街小巷。袁绍生活的年代,正是东汉统治日趋黑暗的党锢时期。袁绍自称隐居,表面上不妄通宾客,其实在暗中结交党人和侠义之士,如张邈、何颙、许攸等人。张邈是大名鼎鼎的党人,“八厨”之一。何颙也是党人,与党人领袖陈蕃、李膺过从甚密,袁绍很仰慕他。在党锢之祸中,何颙常常一年中几次私入洛阳,听从袁绍的计谋策略,帮助党人避难:对一些穷困无助的人,帮助他们渡过祸患;对一些被追捕的人,出计使他们得以逃跑或隐藏起来,使不少人免于党祸。

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以袁绍为司隶校尉,二人合谋诛杀宦官,后何进事泄被杀,袁绍率军尽诛宦官。董卓专权,袁绍与其政见不同,董卓与其商议想废掉少帝重新立帝。袁绍勃然大怒:“天下强横的,难道只有董公”。横陈佩刀,一躬到底,径自出门而去。把朝廷所颁符节挂在东门上,逃亡冀州。初平元年(190年),与关东州郡牧守联合起兵以讨董卓,袁绍被推为盟主,自号车骑将军,声势颇大。董卓畏惧,挟汉献帝西入关中。

3.初露锋芒--曹操。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曹操出身官宦世家,《三国志》称其为西汉相国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颇有名望,曹嵩继承了曹腾的爵位,在汉灵帝时官至三公之首的太尉。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擅长随机应变,而且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当时的人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人桥玄和何颙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如今天下将要发生动乱,非命世之才不能解救,能够安定天下的,岂不是你吗?”南阳人许劭以知人著称,他也曾评价曹操为“太平时的奸贼,乱世时的英雄”。《魏书》说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注释过《孙子兵法》。这些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稳健的基础。

本卷曹操出现有四个桥段:一是翼州刺史王芬与其商议废掉灵帝,尽杀宦官。曹操认为这样危险性极大且不能成功。后来王芬果然还未成事,便怕泄露机密而自杀;二是,袁绍与大将军何进出谋划策,征召各地猛将豪杰,进驻洛阳,以此使何太后妥协,除杀宦官。时为典军校尉的曹操闻言大笑,认为宦官服务后宫,自古即有,只是君王不应该过了宠信或给予大权。如今只要除掉首恶即可,不必大动干戈,一网打尽,以免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何进不听其劝,冒然行事,果然中常侍张让、段珪宫中起事,何进身死,正如曹操所料;三是,董卓擅政时,任命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名面接封,私下改名换姓,抄小路逃回家乡陈留郡,散尽家财,集结五千人,起兵征讨董卓。自此人生开挂,开启了其乱世奸雄的八方征程;四是,董卓镇守洛阳,讨伐他的各路人马都畏惧董卓军力强盛,谁也不敢先行进攻。曹操却认为是“举义兵以诛暴乱,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不得人心,正是天亡他的时机”。率军先行进攻,被流矢所中,退回酸枣。见到十多万人马每天只是喝酒聚会,毫无进攻之意,责备他们畏缩不前,有辱义兵之名。于是,便和夏侯惇等到扬州重新招募新兵。体现出曹操的卓尔不群。

二、名辞

1.穷寇勿迫,归众勿追:成语,意思是对陷于绝境中的敌人,不要追迫太急,以防敌人情急反扑,造成自己不应有的损失。

2.掩目捕雀: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琳传》。指遮住眼睛捉鸟雀,用于比喻盲目做事或自欺欺人。

3.鼓洪炉燎毛发: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大火炉里烧毛发,用来比喻事情极易解决。

4.倒持干戈,授人以柄:俗语,意思是倒拿着枪矛,把枪柄交给别人。比喻措施不当,把决定命运的权力交到别人手里。

5.扬汤止沸,莫若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内食:对待沸腾的水不能仅仅通过扬起它来使其停止沸腾,这样治标不治本,不如直接去除锅底的柴火以彻底解决问题。同样地,对于身体的溃烂之处,即使治疗过程会带来疼痛,但与长期忍受疾病的折磨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和必要。这句话强调了解决问题应该从根本上出发,而不是仅限于表面的应对措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